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为此,本通过对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全面考察,较全面具体地探讨了闻一多诗歌想象的审美特征。作认为:在诗人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以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闻一多诗中意象明显呈现出了新颖独特、“浓丽敏密”、包含童趣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讨与“三美”的张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一个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其诗歌意象也有一个从自然意象向人文意象转变的过程,这标志着他的意象内质从传统走向现代。闻一多在诗歌意象上导出了一条连接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朝着世界诗歌潮流行进的现代化道路。闻一多的诗歌意象和风格转型给我们带来的对新诗建设的启示是用意象重修今天的诗歌轨道,开拓明天的诗歌之路。论文还联系当前的诗坛状况,对诗歌意象的本质作出阐说,以此确定闻一多在新诗史上的影响和定位。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感情的真挚性、复合性、意象设置的独特性及富有张力的语言构成了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的特征。闻一多提倡格律诗有表达独特感受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葛南楠 《文教资料》2008,(28):186-189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时闻一多诗歌的研究为对象,从对它的艺术特色、意象、形式等的分析;从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对闻一多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从闻一多的爱国诗和爱情诗的思想内涵;从闻一多与郭沫若、徐志摩等重要诗人的比较等四个方面,对这近30年来的闻诗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的第一部诗歌集《红烛》,全部内容意蕴凝结而成“红烛”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以自由体式抒写闻一多浪漫主义的情怀,艺术上最大的特征:想象奇特,感情丰富,章节和谐,辞采华美,意象鲜明,正体现了闻一多早期的诗歌艺术观,即具备“幻象,感情,音节,绘藻”这四种诗歌原素,特别是诗歌意象的营造和抒情方式的选择,表现了闻一多当时的化情感特征和个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诗人与诗论家无不关注诗歌意象。闻一多作为一个探索性诗人,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贺的诗歌因其别具一格,后人颇有非议,贬之"欠理"、"费解"、"无逻辑性".其实这类"令人费解"的诗歌同样生动奇妙,诡幻幽丽.本文试图探究李贺意象诗风格形成深层原因,归纳其意象诗歌的类型,并且总结其李贺意象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意象诗的源头是<诗经>而非<离骚>.<诗经>中许多诗篇意象丰富,"比""兴"手法的运用,决定了<诗经>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尽管从中国意象诗的漫长发展历程看,<诗经>意象还仅仅处于原始发育期,但其中一些诗即便和现代意象诗的代表"朦胧诗"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因为<诗经>意象具备了高度象征性、主观性等古典诗歌意象的诸多特征,才使<诗经>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画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散射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弄清这一点,对疏理中国意象诗的历史流变,深刘认识<诗经>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六年,闻一多在《晨报诗镐》上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这三种“美”作了努力的探求,被人们称为“格律诗派”。不过,如果认为闻一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格律性强,这是不全面的、不确切的。闻一多留下的诗集有《红烛》和《死水》,《红烛》的一百多首诗符合闻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