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社会视野看新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视野看新闻教育张咏编译[威拉德·D·罗兰(Wilard.D.Rowland)是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院长和教授,曾担任1994—1995年度美国新闻与传播院系联合会(简称ASJMC)主席,致力于探讨和推动新闻教育。下文摘译自他在参加19...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下文简称“学会”)于2008年10月25日成立。著名新闻史学家吴廷俊教授当选为首任会长。吴廷俊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新闻史和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他还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3.
思涵 《今传媒》2014,(7):1-3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是我国一流大学中在媒介与公共事务领域建立最早的创新型研究机构。院长董关鹏曾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媒介素养、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理论与实务、危机传播管理等领域造诣颇深。董院长经常应邀到各地做演讲,毫无保留地传播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理念心得。同时,他还担任有关媒介素养、新闻发言人等高级培训班的主讲人,他的演讲常常受到称赞:"非常有风范"、"语言风趣易懂、诙谐幽默"。在当今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提高媒介素养、培养媒介智慧是提升媒体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的至关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如何培养,则是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日,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董关鹏院长,请他为读者解读其中!  相似文献   

4.
<正>【学者简介】曾一果,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数字传播和影视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19ZDA26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都市文化生产的媒介实践研究”(19FXWA00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一般项目“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14FXW008)等。出版有《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媒介文化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5.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6.
媒介心理学及美国心理学会第46分会:媒介心理学分会媒介心理学(Mediapsychology)在美国已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该领域的主要实践及研究活动包括:心理学者作为广播和电视节目的来宾或主持人,向大众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心理健康方...  相似文献   

7.
4月22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冷溶到会并讲话。他说,中国传播学会要深化新闻传播学研究体制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新闻传播学资源配置,进一步繁荣发展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8.
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于1962年接替乔治·亨利·里维埃担任国际博协副主席,1964年任临时主席,1967年任国际博协主席。他于1972年离开国际博协,1982-1984年担任设在里斯本的法葡协会主席。此后他在Lusigny-sur-Ouche开办了一所致力于社区发展的机构。本文是他1993年10月15日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评议会大厅发表的演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专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温斯洛普-扬(Geoffrey Winthrop-Young)教授,探讨了德国媒介理论、媒介考古学、文化技术、中国媒介研究等问题。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学研究为其媒介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任何媒介都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材料,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可以从媒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媒介考古学发掘历史盲点,当下媒介考古学呈现为政治性、技术先验与反人类时间这三种趋向;“文化技术”理论强调阅读和写作等实践层面,创造文化秩序和结构;媒介理论就如工具箱,工具与问题相互作用,要在中国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德国工具箱。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还一直在揣摩和重读已故的Jan Ekecrantz教授的著作.他的著作对我们今天关于全球媒介问题的讨论有重大贡献.我在这里以及今后将参加的会议中都将感念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今天我将尝试解决Jan在他最新的文章中提给自己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如何进行媒介研究?"(Ekecrantz,2007:169).因此,我的评论不仅仅是针对Straubhaar教授的演讲或著作,而更多地针对从国际传播到全球媒介研究的范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影响.我的演讲基于以下的假设:当理论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必须改变方法论以及与方法论相对应的经验事实的收集.这些变化理所当然会影响我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丹尼尔·C·哈林(Daniel C.Hallin)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传播学院教授,国际知名的比较媒介体制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政治传播学研究,并重点关注拉美国家和西欧北美的媒介体制。哈林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为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2.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际遇,着眼传播研究深化的时代需求与未来走向,邵培仁教授新著《媒介地理学新论》展示了迈向关系范式的媒介地理学研究图景与实践价值。根基于communication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关系意涵,该书锚定媒介与地理互嵌的范畴共同体,重新发现元媒介意义上的传播意蕴;以时空勾连中的“关系转向”立论,将媒介视为“天地人一体与延伸”的关系存在,搭建以“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尺度”为核心关系轴的媒介地理学研究框架;以多学科范式的整体式视域融合建立媒介地理学学科范式,具象并回应“人类整体传播学”的问题空间;在天下文明观的坚守中彰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传播学旨趣,释放中华传播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话语创新价值,激活人类实践研究与人类文明创新的媒介地理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国际传播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张桂珍未来学家们发明了“地球村"的概念,用以说明各国间的相互联系。这其中国际传播担任了重要角色。所谓“国际传播”,表现更多的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即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印刷传播(报纸、书刊)或者电子传播(广播、电影、电视)...  相似文献   

14.
第二媒介时代下的危机传播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珺 《新闻知识》2007,(2):80-81
美国学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将“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s)”盛行的时期定义为“第一媒介时代”,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集制作、销售、消费于一体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产生,即进入“第二媒介时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国际传播力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传播力包括传播能力、传播效力和传播权力三个层面,媒介成为影响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赋予国际传播力新的特征:个体传播使得国际传播能力多元化,媒体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和生活化因素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效力,国家传播引发国际信息传播秩序失衡并导致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构建国际传播力的一种新途径。通过增强民众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奠定群众基础;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效力提升奠定专业基础;增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权力提升奠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6.
罗雕 《东南传播》2010,(1):121-122
2003年媒介生态学会成为国际传播学会的团体成员,这标志着媒介生态学派正式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约书亚·梅罗维兹、保罗·利文森等人对数字媒介生态环境的洞察和探究,可将数字媒介生态环境的特点概括为:娱乐主导、感性倾向、非线性思维,本文简要分析数字媒介生态环境的三个主要特点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媒介融合给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信息传播、文化繁荣与保护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方法】文章借助文献计量方法,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45篇相关文献研究为样本,对少数民族地区媒介融合研究的主体脉络、知识演进与新兴热点进行系统性审视。【结果 /结论】研究发现:(1)少数民族地区媒介融合研究虽然并不属于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中心议题,但学术生命力较为旺盛;(2)该学术领域研究者局限于西部地区,长此以往并不利于该领域学术健康发展;(3)该学术研究领域主要由进程研究、效果研究、地域研究、技术研究四部分议题构成,具体表现为对媒介融合研究路径演变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结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讨论;(4)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亟须通过媒介再转型和深度融合以保持党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蔡雯 《当代传播》2000,(1):26-27
编者按:中国新闻学院教授蔡雯研究媒介及传播策划多年,已出版多本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曾应邀为多家媒介从业人员讲授编辑策划理论.这组文章是作者应本刊之约,从刚刚完稿的博士论文《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宏观新闻编辑研究》中选择部分内容改编而成,先期发表,以飨读者.希望这项研究能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有助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媒介公信力     
所谓媒介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介在受众中形成威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景仰.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程度。(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我国媒介的变革:媒介功能多方面的拓展 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新闻媒介(主要指报纸、广播、电视)自身进行了改革,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媒介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1、媒介信息传播功能从单一的宣传功能向多种信息传播功能拓展。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介仅仅被当作单纯的政治宜传工具,属于意识形态媒介,在当时政治挂帅的主旋律下,国家生活的一切以政治为中心,传媒的功能被压缩到狭小的政治宣传领域,而对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是极其有限的。改革开放以后,信息流特别是经济信息流的大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