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浩 《中国出版》2023,(14):18-24
以新闻回避为代表性行为类型,探讨数字新闻生态下以“主动性”为核心的用户新闻接受行为的生成原理与演变规则,有益于研究者准确理解用户与新闻业的关联方式及其文化意义。研究发现,新闻回避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的情感卷入需求与信任调适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影响要素包括新闻的相关程度、有用程度、情感积极程度与可信任程度等。新闻回避现象的普遍化表明一种根植于用户数字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的接受文化日渐兴起,这种文化具备个体与群体维度上的可分析性。上述发现要求学界与业界共同思考如何立足于数字新闻生态培育用户积极的接受习惯,并借此探索将用户视角纳入新闻学理论体系之中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阳  李宛真  张喆喆 《新闻记者》2023,(8):40-50+85
AI写作技术在数字新闻业中的运用,使得机器人新闻消费成为日常生活中人机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线实验探究了外部信息接触、用户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机器启发式”认知机制和新奇感水平对其阅读机器人新闻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器启发式”的存在和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可以解释个体用户对机器人新闻认知和评价的差异;在实验中采用外部信息刺激可显著改变读者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但无法改变“机器启发式”的触发水平。本研究发现,从提高公众对机器人新闻接受度的实践层面出发,强调机器人新闻具体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其说服效果优于强调AI技术的无个人情感和客观性;唤起公众的情感参与是提升公众对AI新闻接受度、喜爱度和互动行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田浩 《新闻大学》2021,(7):33-45
情感是理解数字时代新闻业态的重要概念.本文尝试借助半结构访谈方法考察情感在数字新闻接受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进行理论化,从而探索在情感维度上进行数字新闻学理论建构的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包括情感唤醒、情感表达和情感规制三个核心环节,而长效、审慎的"反思性情感"则是连接上...  相似文献   

4.
何天平 《新闻界》2023,(6):13-21
生成式AI取得的技术进展,日益表现出重塑数字新闻行动主体、表达方式与用户感知的巨大可能性,也带来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充分潜力。立足这一技术语境,本文指出“界面”是区别于围绕“文本”组织的传统新闻叙事的重要观念基础,通过技术界面、内容界面、关系界面、情感界面的创设共同决定数字新闻的叙事意义生产。以“界面连接”取代“文本构造”构成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再造新闻叙事结构的核心线索,面向人机耦合的目标,这被进一步强调为以开放性连接为叙事机制、以模型化连接为叙事手段、以情感化连接为叙事语法。同时,本文也从“界面连接”出发形成反思,提出在生成式AI介入下审视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理应予以重视的两组关系,据此启发伴随此类技术广泛接入数字新闻应当持续跟进关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偶遇是人们在并非积极主动寻求信息的状态下所接触到的新闻,这也是人们在算法驱动数字平台上接触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人们享受算法技术带来的便利之际,推荐算法本身也饱受各种诟病,如是否导致人们漠视严肃新闻、公共参与消极等。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如何吸引用户参与严肃新闻?数字平台通过各种算法机制,控制着用户的信息可见性,以及用户接触信息时的各项线索。研究在MAIN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项在线实验,聚焦新闻热度、文章来源、标题风格等平台线索,提出了社交媒体平台线索启发人们新闻参与的研究框架。结果显示,平台提供的启发性线索是否高度契合人们的心理,是激发人们新闻阅读的重要因素;信息有用性感知是促成人们进一步分享偶遇新闻的重要中介变量。文章最后讨论了新闻偶遇的“吸引力隐喻”,并为鼓励人们关注严肃新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缩小数字不平等提出了具体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档晚间新闻栏目,江西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为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拓展节目空间,正积极尝试向公共新闻转型,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并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注重公众参与目前在新闻报道的实践层面上倡导新闻媒体“介入”报道客体,主张记者到社会公众中去发动和组织讨论、进行民意测验、建构公共论坛,力图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的社会管理体系中,社区是最小的管理单位。《新闻夜航》在新闻实践中,敏锐地意识到“社区”的重要性,提出走社区的想法:即依靠栏目的力量与各个社区积极联系,并安排固定的记者与社区展开点…  相似文献   

7.
卷入度的高低影响着受众的新闻互动行为。新闻互动行为中的卷入度的高低与情感认知、媒体消费习惯、参照群体这几个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社交媒体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0、90后女性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数字阅读的主要用户,下班和睡前是社交媒体数字阅读活动的高峰时段,数字阅读用户的付费意愿与内容质量和稀缺性成正比,“社交关系”是驱动用户数字阅读行为的关键动力。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数字阅读推广应当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情感交流;依托智能技术,拓展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9.
田浩 《新闻界》2023,(8):14-23
近些年,全球新闻业都尝试开展一系列实践转型来回应受众疏远新闻业这一行业危机,介入性新闻在其中有突出的影响力。在实践层面,介入性新闻主张通过提升卷入度、构筑情感体验以及助益社群行动等手段来为受众设置积极的参与平台,进而带动受众的参与行动并以此来提升受众对新闻业的依赖与认可。在理论层面,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产趋势,介入性新闻代表着数字新闻业对新的行动者协作体系的探索方向,新闻从业者需持续伸张数字新闻业的助益型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闻业对于构建基于亲密关系的数字公共生活体系的积极意义。但这一生产趋势的普及化仍然面临着诸多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2019年下半年某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新闻浏览数据,利用贯序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旨在描述移动媒体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贯序特征,进而探究新闻曝光与新闻参与行为贯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在新闻参与行为贯序特征方面,用户新闻参与行为频次分布呈现出由浅层新闻参与阶段到深层新闻参与阶段逐层递减的态势。其次,不同新闻曝光行为对用户后续新闻参与程度产生影响,证实了用户主动性是影响新闻参与程度与新闻传播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方法论意义而言,本研究从新闻参与行为贯序特征维度入手,以网络结构视角观察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分布特征、转移概率以及高概率序列特征。这对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网络可视化呈现以及移动媒体贯序模式挖掘具有借鉴意义,对新闻消费行为研究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从实践意义而言,本研究结论为移动新闻媒体产品用户访问路径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2,(3)
当前,数字新闻崛起的话语逐渐成为主流,技术逻辑渗透进传统新闻业乃至整个新闻领域,由此也引发了新闻学研究的“转位”和对理论创新的想象。在新闻传播学传统上,对“流通”的解读有着丰富的起源和多元的面向,文章艰难爬梳了新闻流通的实践、文化和技术三条智识脉络,追溯并比较了以“传播流”“编码/解码”以及“媒介环境学”为理论根源的研究路径及其差异性,旨在讨论新兴的数字新闻流通领域何以可能、如何发展。最后,试图整合数字新闻流通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从数字新闻流通的对象、过程和结构三个分析要素切入,以期探索和构建该领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探究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揭示隐藏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起因。基于相关理论和研究情境,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310份问卷数据,分析前因变量的不同组合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路径影响。研究发现:导致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高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路径有6条,导致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低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路径则只有1条;“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社交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4个前因变量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影响路径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研究结论可以拓展和深化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可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等在线知识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服务标准、提升运营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认清“公共新闻”的内涵,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如何在坚持“民本取向”的前提下,将“民生新闻”提升至“公共新闻”?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容积捕获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摄影术,主要依托摄影测量法动态捕捉3D影像,基于这一新技术生成的容积视频可超越以往360度全景视频的三个自由度进而达到六度自由。以容积捕获技术为基础的“容积新闻”被认为是一类全新的数字新闻样态,藉由数字建模构筑立体化新闻场景,用户可“步入”新闻现场“触摸”被摄对象。不同于既往虚拟现实新闻的“沉浸式”指征,容积新闻转向以空间叙事和用户主导为核心逻辑的数字新闻创新范式,具备成为独立的、成熟的数字新闻样态的实践可能。与此同时,容积新闻的适用题材、消费场景及其自身可能存在的信息过载、“索麻”体验以及对人类用户生理带宽的冲击等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互联网新闻业涉及更多元的参与主体,新闻实践呈现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新闻业多重关系的互构是新闻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结果,而作为情感产生基础、连接中介的新闻客体亦是其中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本文从物质性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新闻客体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情感塑造、体验的空间场所,助推生产创新;新闻软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借助内容创新实现情感的传递提供物质基础;软硬客体的交织使产品创新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闻意外客体影响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借助新闻客体,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了主题报道的创新,提高了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用户参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科服务水平,增强学科服务平台的生命力。文章采用实验方法,以S大学的LibGuides平台为例,构建观测指标,对用户参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和测量用户在不同参与阶段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发现,用户参与程度的加深会促进用户认知水平的提升,促进用户对学科服务平台情感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用户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价值共创”等行为。总体来看,用户参与程度的加深会提升“用户满意度”和“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图3。表8。参考文献49。  相似文献   

17.
何天平 《新闻大学》2023,(1):28-38+119
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技术赋能、运营强化、语态转变,潮新闻“数字社区”形成了“形式有趣+内容有料+交互有心”的特色。连接各行各业,潮新闻将正能量浸润到了用户美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用户的每一天都发生了链接。连接用户、尊重用户、反馈用户,烟火气有了,民心就有了,流量就有了。  相似文献   

19.
刘国敏 《图书馆论坛》2014,(1):57-61,73
图书馆微博社区是指以微博为核心应用、以图书馆用户和图书馆员为主体、以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等为主要交流内容的网上互动平台。用户在微博社区信息活动中较弱势,导致社区参与行为程度较低,限制了图书馆微博功能的发挥。图书馆微博社区的用户参与行为与用户信息心理密切相关,图书馆可采取一定措施,实现对用户心理-行为的控制,提高用户加入图书馆微博社区的意愿和参与图书馆微博社区活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数字新闻生态的更新带来了新闻用户的强势崛起,这为我们理解当代新闻实践的结构和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梳理了数字新闻用户研究的前沿理论与经验成果,围绕用户如何在数字媒体环境之中接受新闻内容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论述.研究认为,数字新闻接受呈现为两种主要路径,即原子化的个体路径与反思性的社群路径,前者植根于数字用户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