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杨华 《东南传播》2011,(11):35-36
网络的自生自发治理机制暴露出诸多缺陷,对网络言论进行管理的诉求得到各方强化。但是,政府在网络言论管理中的角色倍受争议,特别是几年来频发的“因帖治罪”案件引发了社会舆论对政府网络监管的广泛质疑。本文探讨了政府网络言论管理的正当性,并深入分析了目前政府网络言论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政府的媒体管理体系必...  相似文献   

2.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利用互联网发布公民隐私、欠文明甚至诽谤色彩言论的网络诽谤行为时有发生,2008年岁未之际,被称为首例“网络暴力”案件的北京市民王菲诉大旗网和北飞的候鸟网站名誉侵权一案,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英国新一届联合政府正式提出了政府版本的诽谤法法案草案,将普通法中的“雷诺兹”特权吸纳入内,并对1996年诽谤法中的成文法特权进行了修订。法案草案关于特权的规定,在价值上值得肯定,但在若干细节方面仍有探讨空间,比如“雷诺兹”特权的成立条件、适用对象等以及如何更为合理地修订完善1996年诽谤法中的特权制度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网络服务商的免责条款的法律精神,通过对数起网络名誉权纠纷的剖析,参照新浪和天涯的版主手册的具体管理规则,试图说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区别对待涉及网络名誉权纠纷的侮辱与诽谤言论,为侮辱和诽谤设定不同的处理程序。本文重点论述了对于可能涉及诽谤的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尽到“合理注意”的责任,并就处理程序提出了建议:对于涉及诽谤的内容,版主或管理员可以将言论的态度、措辞,叙述是否理性作为筛选的第一层标准;若内容涉及侵权,只有在接到相关权利人的通知之后,版主或管理员才需要对相关的侵权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最近,媒体持续报道了"王帅案"、"吴保全案"、"邓永固案"等多起群众网上发帖、批评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违法、滥权,被司法机关以诽谤治罪进行追诉的案例.之前,已有媒体披露了"稷山文案"、"彭水诗案"、"朱文娜案"(又称"西丰警察抓记者案")以及引发该案的"赵俊萍短信诽谤案"等多例"诽官案",媒体未公开披露的类似案件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6.
韩寒以"网络诽谤"为由一纸诉状将方舟子告上法庭,这是2012年春最吸引公众视线的网络民事纠纷。微博时代的网络诽谤如何认定,网络诽谤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此类侵权行为有无一定的积极意义,政策、法律规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本文将按照上述主线对微博侵权这一重要新生事物进行详尽阐释,以期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审视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17日,网络红人“秦火火”因诽谤、寻衅滋事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是自201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和“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网络谣言案”。  相似文献   

8.
9月9日,“两高”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从而规范网络秩序、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据9月9日新华社报道)
  按照这一司法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发言人称,网民通过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即使网民检举揭发的部分内容失实,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不属明知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不应以诽谤罪追究刑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  相似文献   

10.
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后,关于网络诽谤的定罪标准与量刑成为网民和学术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保护公民表达权的视角讨论网络诽谤的定性与定罪、防范与控制,并探讨网络环境下名誉权与表达权的冲突与平衡。  相似文献   

11.
今年年初,厦门判处了一起小说诽谤案:一位青年女作家因在纪实小说《太姥山妖氛》中诽谤了某地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被判犯有诽谤罪,处有期徒刑一年。①作家因写小说诽谤他人而被判刑,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小说不同于新闻,但本案与“新闻官司”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加以分析,以说明诽谤和诽谤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虚拟空间的真实侵害——网络诽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在现实中如果有人捏造并散布某些事实,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就有可能构成诽谤。那么在网络中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害了他人的人格或名誉是否也有可能构成诽谤呢?答案是肯定的。网络中的物像是虚拟的,人们在网络上探索,就仿佛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时空中遨游。这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虚幻的假象:在网络中发表言论是绝对自由的。事实并非如此。网络空间就好像是现实社会的倒影,现实社会有的,网络空间也有。现实社会有一套对付诽谤的法律,网络空间也有。在网络的“发祥地”美国,早在八、九年前,法庭就已经审理过网络诽谤…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2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撰写的中国首份权威网络舆情指数报告——《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在重庆发布。报告显示,微博2010年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蒙牛“诽谤门”、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等事件,均以微博作为舆情源头率先披露。今年“两会”期间,张春贤等省部级代表、委员的实名微博,更是使得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发挥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月8日以来,江苏省如皋市以鲍学等人违法犯罪事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领导干部警示教育活动.原如皋市人大代表、郭园填原镇长鲍学已成“阶下囚”.而把他送上牢狱之路的.则是他伙同他人所炮制的400份题为《特大新闻》的小字报.小字报以其虚构的事实、极其下流的打油诗,诽谤该市下原镇党委书记马某与副镇长吴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成为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利用“小字报”形式恶毒诽谤第一案。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篇“揭露”吉林省梅河口市某医药企业黑幕的文章在网上被广泛转载,受其影响,这家企业的营业额很快开始下降。后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网上诽谤案的竟是同行——南京市某医药公司副总经理。类似的网络诽谤事件时有发生。网络诽谤给公民的权益维护提出了一个现实难题:在虚拟世界里,谁来保障我们的“精神安全”?梅河口市一家医药公司的工作人员不久前在网上发现一则名为“关于鬃等人的更多黑幕”的帖子,文章写有该医药企业的具体名称、地址和相关负责人的全名。文章以“揭黑”的名义虚构了企业行贿受贿及非法经营等信息。帖子被疯狂转载…  相似文献   

16.
网络月谈     
《网络传播》2006,(5):93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已经迅速成为网络世界中最火热的关键词。它的出现不仅为个人自由表达、进行深度交流沟通提供了空间和途径,同时也催生了博客“乱世”——泄漏隐私、侵权、谩骂,甚至诽谤、诈骗、失控的博客行为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朱亚 《新闻界》2002,(1):33
去年10月11日晚中央一套社会经纬栏目播放了一期引人关注的节目,详细介绍了前段时间E龙西祠网站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大红案件”。网名“大跃进”的俞XX在西祠BBS上对网名“红颜静”的张X进行谩骂、侮辱。“红颜静”一纸诉状把“大跃进”告上了法庭,从而引发了全国首例网络名誉侵权案件。经过1个多月的调查、取证、公开审理,此案以“大跃进”的败诉,在法律上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作为一名新闻相关专业人员,笔者在看罢此案的全程报道后,对此案却有了更深的忧虑。“大红案件”是首例网络侵权案,法律所评判的标准自然也是按照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版》2018,(9):4-4
4月26日,国家版权局在京举办以“保护创作,推进运用”为主题的2018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大会,国家版权局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发布了“2017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在大会致辞中说到,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是坚定的。  相似文献   

19.
魏永征 《新闻三昧》2001,(11):54-55
去年香港法院判决的中国青基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案,是第一起中国内地机构到香港起诉香港媒介的案件。《壹周刊》1994年1月号,刊出一篇无中生有、危言耸听的文章《希望工程善款失踪》,严重损害了“希望工程”的声誉,致使“希望工程”在香港和世界华人中捐款明显下降。经过艰难的讼战,香港法院判决《壹周刊》构成诽谤,赔偿中国青  相似文献   

20.
薛雯乔 《今传媒》2013,(5):61-62
本文以新浪微博辟谣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年11月20日到2011年7月1日的新浪微博辟谣博文,通过分析博文总数量、内容分类和惩罚方式、转发、评论前三名,得出新浪辟谣主要以发博文告知博友的方式进行,对于涉及人身攻击、诽谤等恶劣影响的发布者,则注册用户进行惩罚。新浪辟谣微博在努力提高辟谣速度,成果虽多,但与网络上、微博上流传的大量谣言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