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言,尤以其蕴涵的“先忧后乐”思想被世人所歌颂和效仿。本文通过溯溪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对这一名言中“先”和“后”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千年以前。烟雨苏州,范仲淹在这里筹办义庄,他说,做人为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以后,义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校园。古树琼花。白墙琉瓦,轻轻地向学子们呢喃着“先忧后乐”的校训和“能文且正”的寄望。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气畅达、语言优美、脍炙人口,因此,长期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者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或许出于“举人  相似文献   

4.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范仲淹亦贬谪邓州。仕途的坎坷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岳阳楼重修落成之际,滕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范仲淹此时最清楚该对滕子京说些什么,遂不负好友之嘱托,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诸后世的千古美文。一直以来,众多论者总倾向于说是范仲淹借滕子京求记之际,借题发挥,抒写了远大的政治抱负。拙笔以为,《岳阳楼记》称誉滕子京是其重要内容,因为滕子京是先忧后乐这一精神的践行者,而范仲淹只不过是这一精神的传扬者而已。具体论述如下: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到庆历七年初调…  相似文献   

5.
《教书育人》2010,(2):F0002-F0002
河南省伊川县文正中学位于伊川县彭婆镇,北依巍巍龙门山、西望幽幽伊河水,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学校北借范园之底蕴,南受二程故里之熏陶,人杰地灵,人才辈出。2001年,为宏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为艺术珍品,千百年来让读者如饮甘泉,甜美无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含着和谐之美。一、立意上,倡导和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立身的规范,而且超越时代,也是现代公仆理应做到的,更是创建和谐社会对人民公仆提出的要求。可是,而今这样“先忧后乐”的公仆固然不少,但是先乐后忧、乐而不忧,甚至因求乐而贪墨、而枉法、而残民、而祸国的不是并未绝迹吗?这篇记文一…  相似文献   

7.
成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熟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结构,但成语的组织多样,来源不一,用法变化无穷。成语来源于历代典籍,有的是文章原句的摘取或缩写,如“风雨如晦”摘自《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先忧后乐”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缩写。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  相似文献   

8.
整整一千年前即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里,诞生了一位可为万世当政者的楷模和广大人民所景仰的人物,他便是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名臣范仲淹。庆历六年(1064年),他在参知政事的任上,为岳州的岳阳楼作记时,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对于熔铸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狠抓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纪念范仲淹,学习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思他的廉政勤政的风范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史国强 《现代语文》2008,(4):105-105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名篇,人们在品读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作者致君泽民、先忧后乐的阔大胸襟的称扬,以及对该文“造物矜庄、润色宏丽、声调清越、气色苍浑”的艺术特色的赏析,而对其文中所表达的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则言之不多,对其规劝他人的语言运用艺术更是罕有提及。下面是我的一点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对《岳阳楼记》这篇千古美文,众多论者总倾向于说是范仲淹借求“记”之际,借题发挥,抒写了远大的政治抱负。这恐怕是理解《岳阳楼记》的一个失误,其实对滕子京的称誉才是《岳阳楼记》的重要内容。因为滕子京是先忧后乐精神的践行者,范仲淹不过是这一精神的传扬者。据《宋史·滕宗谅传》等史书记载,滕子京在来巴陵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从庆州贬至风翔,继而贬至虢州,于庆历四年春,又谪守巴陵。一贬再贬,滕子京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忍辱负重,勤于政绩,被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誉为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使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的教育经历;并简述庆历兴学的原因及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庆历兴学”的深刻影响。最后对范仲淹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他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着,它不但文笔优美、词句铿锵,而且文意高远、思想性强。如果能扬弃作者忠君思想的局限性,不失为一篇对学生进行品格训导的好教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文中申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朋友...  相似文献   

13.
[单元目标概说]说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世外桃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你知道是谁在慨叹?哪里是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又是何时何地由何人提出?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又在乎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中,江苏文化走过了一条漫长而独特的演进道路。江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江苏文化富有鲜明的历史个性,这种个性最为深刻的思想表现就是江苏文化充溢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谦和礼让”、“关注民生”、“先忧后乐”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则为其间显著的特征。江苏人文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其合理内核与思想精华,在今天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了一场政治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庆历新政”仅仅搞了一年左右就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范仲淹在改革中所显示的丰富的人才学思想,也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朝政日益腐败,处境十分窘迫的时期。当时,官吏选拔晋升制  相似文献   

17.
宋朝名臣范仲淹,不仅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而为后世所传颂,而且在整肃吏治方面也颇有见地。史载其就任参知政事以后,即取来官吏名册,逐一审阅,见有不称职监司的姓名,即一笔勾去,另以他人代之。对范仲淹颇为敬重的富弼心有不忍,对仲淹说:“你这一笔下去,可知道要有一家人哭了。”范仲淹正色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一家哭”与“一路哭”  相似文献   

18.
却敌未遂的抑郁──谈范仲淹词《渔家傲·秋思》的复杂情怀田林范仲淹不仅是宋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将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其词意境阔大而深实实,风格沉雄而豪放,冲破了“词为艳料”的樊篱,在宋初词坛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先驱。范仲淹的词,现存六首...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道”的高度出发,论述了君道、臣道的内涵,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进步政治观,唤醒了宋代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光大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其理论是宋代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写议论文,往往泛泛而论。若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历数古今事例,然后纵论“先忧后乐”精神之可贵;是不是可以把论述的范围缩小一点,或者说更有针对性地谈谈青年人为什么要有“先忧后乐”的胸怀呢?若议论“爱惜时间”,又往往从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写到一些名言警句,最后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结束;是不是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