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其实就是一本德育教材,我们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下美好的种子。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进行德育渗透。寓思想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寓思想教育于说话、写话训练之中;寓思想教育于课外阅读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寓游戏于拼音教学之中,寓游戏于识字教学之中,寓游戏于阅读教学之中,寓游戏于习作教学之中,这一系列做法都是寓游戏与语文教学之中,也是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亲身体验。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孩子们求知欲的强大内驱力,同时能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师生演绎精彩的舞台,孩子是这场戏的主角。让他们在聪明中“偷懒”,其实质是寓机智于“偷懒”之中,是寓勤奋于“偷懒”之中,是寓乐趣于“偷懒”之中!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高职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隐性课程在高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从隐性课程是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载体和手段、隐性课程拓展了课程思政的渠道与方法、隐性课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等方面探索隐性课程在高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的价值意蕴,进而探究隐性课程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路径。一是寓隐性课程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二是寓隐性课程于互联网之中;三是寓隐性课程于实习实训之中;四是寓隐性课程于社会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6.
唐代隐逸诗僧寒山曾流传诗作三百余首,佛理禅机贯穿始终,赋予其诗意蕴悠远玄妙,气质超凡脱尘,风格清新脱俗。寒山诗因其特色迥异独行于世,尤其在美国风行一时,影响深远。斯奈德寓禅宗情愫于个人创作风格之中,从其生态思想出发,选译了寒山诗二十四首。综观其译作,禅宗生态美学思想氤氲其间,这种以"禅"解诗的译文,纵然与原诗之"禅"难免不失偏颇,然却已是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要贯穿德育内容.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寓德育于班级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8.
寓德育教育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禹明,林琴英如何寓德育教育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这是我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时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寓德育教育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的必要性1.寓德育教育干初中英语教学之中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具有教育性.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本文拟就"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的原则、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等三方面谈点看法,以向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0.
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就是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实施公共性的职业指导;实施两个“联结”的职业指导;实施系统、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采取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特征,寓指导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利用现代训练技术和手段,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寓指导于真实有效的训练之中。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氏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在内容上却含有丰富的哲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悼论性,即狄金森善于从寻常的事物发现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矛盾中揭示真理;哲理性,即她的诗歌蕴含深邃的哲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复义性,即她的诗歌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比喻性,即她诗歌中的比喻往往使其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可读性强;象征性,指狄金森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被称为象征性意象。  相似文献   

12.
不少咏物诗词蕴涵谜趣。根据它们咏物时对“形”与“神”侧重点之不同 ,可分为三大类。而咏物是否有寄托 ,则需顺应自然 ,不必强求。要做到咏物而有谜趣 ,其共同之处是必须“避题”。  相似文献   

13.
弗罗斯特是美国 20 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美国 19 世纪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通过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可以感受文学力量的强烈释放,一是作者诗歌结构中形成了密集的文学意象 ; 二是作者诗歌的意象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学隐喻.  相似文献   

14.
第三代诗具有的后现代倾向,可从诗歌现象和诗歌文本两方面加以分析。就诗歌文本而言,第三代诗对传统诗学言意观的刻意否定,消解意象神话;更新诗歌审美观念,确立审丑美学原则;消解了诗的深度模式,关注日常经验;运用戏仿和反讽,对严肃的事物特别是古典名著或现代经典进行再次书写;运用互文和拼贴,以及使一些外来的词语甚至生造出来的词汇涌入高雅的诗歌语言圣地,形成一种不同层次的“无声喧哗”;等等种种表现构成第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15.
王维许多诗歌表现了深奥的禅理。从表现形式和内容层次上可将王维的佛禅诗歌析为三种: 色空无碍、性相不二的理性把握, 万象本空、物我一如的生命体悟, 泯识显智、机用不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思想等研究已有显著成果,然对诗人诗作所蕴涵之情感体察仍略存不足。以白居易诗歌为切入点,梳理诗人细腻之情感世界,品味诗人对妻、子、兄弟之深厚情感,并尝试挖掘与之相关之主客观原因,对窥见白诗之亲情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贾岛的一些诗歌作出解读。以《寻隐者不遇》为主例,作三级阅读尝试,认为贾在其诗中反映了困顿失意后对隐居超脱生活的向往,但这种向往隐逸仅仅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这种心理与前代文人常有的向隐情结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8.
论嵇康与嵇喜的赠答送别组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嵇康与嵇喜赠答送别组诗既体现了兄弟的手足情深,也表达了二人志向迥异的哲思。名为送别,实乃言志。亲情难以愈合分离,说明了魏晋之际两条思想路线斗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9.
军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门类。然而从研究实际来看,历代对此关注程度均不够。近30年以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深化与细化,军旅诗开始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并且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军旅诗评注、鉴赏作品集相继出版;个人研究论著陆续问世;军旅诗研究的单篇成绩显著。同时,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的“诗画一律”说都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不仅仅是对艺术规律的总结而言。苏轼首倡的“诗画一律”说,有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同时也是为文人画张本。西方文艺理论重视诗画的不一律,其“诗画一律”说只是一句口头禅。本文辨析了“诗画一律”说的来龙去脉,并在钱钟书诗画观的基础上,对“诗画一律”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