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苏轼的词风,历来说法不一。但从古至今,很多学者皆认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其实问题并非那么简单,本文从苏轼对词的认识着手,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从而得出苏轼是多种词风兼具的词人,以求人们对苏轼的词有一个全面的、崭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3.
苏轼各种体的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这一以往研究鲜所涉及的领域,是苏轼作品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构成苏轼作品音乐世界的几大主要因素,即苏轼所受传统音乐理论和家庭音乐气氛的影响,苏轼个人天赋中所独具的节律感应能力,苏轼观察总结人生物理而抽绎出的音乐理念。章还对苏轼作品音乐世界的表现方式和鲜明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4.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晁补之与苏轼交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在创作上受苏轼影响最大。熙宁五年,晁补之20岁,在杭州始拜于苏轼门下,《七述》作于谒见苏轼之后。熙宁十年,苏轼离密州赴京,晁补之前往汶上谒见,并结识李常等人。元六年八月,苏轼赴颍州时,晁补之已在颍州任所。元七年三月,苏轼移知扬州,晁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公余诗酒唱和,见于篇什  相似文献   

6.
赵令畤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祐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相知甚深。赵令畤元祐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畤的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受到苏轼刷新词风的创作精神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独立的个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7.
苏轼谐趣诗词独树一帜,表现形式多样,它们的出现,是苏轼戏浪性格和超脱苦难的结果。本对苏轼谐趣诗词的特点与形式原因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词赋、书法、绘画等领域,苏轼均以其独出心裁的创作为后世留下累累硕果。苏轼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同样凝聚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特色”。苏轼曾令历代学子为之赞叹,也令海外学为之倾倒。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化名人。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好拿苏轼“说事”;苏轼及其作品也总能为海内外专家提供研究、考辨的新课题,并且总是伴随着没完没了的争论,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资料与专),精彩粉呈,美不胜收。于是《中国苏轼研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文人,他除了政绩卓著为人称道以外,也在文学艺术各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可以说苏轼的生活和创作构成了一个封建立士夫文人的完满形象,给予当时和后世文坛以很大影响。讨论苏轼世界观和文学创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进而了解古代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佛教思想观念和宗教实践,是苏轼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形成他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分析佛教思想观念对苏轼思想、创作的影响,它在苏轼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以及苏轼…  相似文献   

10.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苏轼多年外任,始终悒郁不得志,夜里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从析梦的角度表达苏轼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以诗入词”改变了传统词的创作道路和发展方向,就其自身原因来说是他的性情品格与词体的特性不相契合。采用词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必须具备一种与其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这一点,苏轼是不具备的。苏轼的性格气质以豁达开朗、潇洒超旷为特征,这正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水调歌头》渗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个体得失的反省,而将思考的对象指向了生存的本质.天上与人间这两个意象的对比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两难选择.在“酒”的消解作用下,苏轼最终肯定了在人间生存的意义,表明人无法克服来自于自身的对爱的需求,对群体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禅宗成为许多政治文人仕途失意时的麻醉剂,苏轼是这些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宗禅思想在其诗词中多有体现。《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苏词中风格较为婉约的一首,但细细品来,仍可见隐约其中的禅意的超旷与飞扬。概括起来体现在这首词中的佛禅范畴主要有文字禅、般若空观及云门宗的“截断众流之意象对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苏轼诗文及生平窥探了苏轼情感世界达观超脱、随缘自适的另一面:孤独、痛苦和无奈。  相似文献   

15.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苏轼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秦词不可能呈现出与苏词完全相同的面貌,但秦词不仅受过柳永词的影响,更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分析秦苏词风相似之作,深入探讨秦观对苏轼词风的继承,有助于我们对秦词的全面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诗词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兼之以时人对诗词密切关联的普遍认同,以诗为词理论完成了由现象到理论自觉上的瘸进过程,并一时成为词坛风尚。在这一过程中,苏轼以自觉的理论意识将词的创作提升和纳入士大夫主流文化之内,用“以诗为词”的理念,自成一家,自创一体。  相似文献   

17.
词至北宋逐渐走向成熟,进入词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词中的用典也随之普及。北宋文人善于在词中以典故自况,并借此强化词中的自我身份意识,进而以文人惯用的典雅方式自抒情怀。这是词发展为与诗相似的自我抒怀性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体现,苏轼、贺铸、周邦彦、秦观等北宋著名词人都在各自的人生经历、词体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着探索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作《浣溪沙》农村组词五首,以妙笔巧言描绘了乡村农家生趣盎然的生活百态。这组农村词以乡村生活入词,在词作中具有开拓意义,丰富了词的创作题材,增添了诗词作品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词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徐州地区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人情,带有鲜明的徐州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第一次实现了诗与画在画面上的真正结合。聚焦苏轼题画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以诗为传播媒介,阐释了画的意义。他既融会了诗画的相通之处,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种类丰富的苏轼题画诗向受众言传了画中之意,也表达了画外之意.同时还深刻阐发了诗艺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有宋一代,各种艺术形式得到全面发展,尤其在诗歌与方面取得了有别于前人的开创生成就。苏轼作为当时最伟大的人,除了在诗歌与书法上取得极高的创作成就外,还提出了许多见解独到的理论,这些理论在追求神韵之美、讲究简淡风格和提倡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契合。本将对这些理论的内在契合之处及其成因作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