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留给后人的不解之谜。前人以度运、度过、飞度解"度"均欠妥,唯以"度越"即"超过"释之则怡然理顺,而且别有洞天:诗人意在标榜自己新的通讯理想远胜古人鱼雁传书,欣喜之余也为其空想而惆怅。旧时梦想今却成真,"愿逐月华流照君"岂非今日光纤通讯与卫星通信两大技术的大胆预言?这一科幻创意实本曹植,更久远的源头或在民间。令人感佩古人慧心之余,甚感打通科学与人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吾日三省吾身".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说明了古人早就有了反思意识.在现代社会,反思已成为人的自觉行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应用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探究有关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嘉学者以治经研史为职志,治学之余兼论书法.治学上的崇古情结,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趣味,从而导致了他们"尚古"的书法审美主张,这是其一;他们尚古但不泥古,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出以自己的面目,这是其二.概括地说,"当为古人子孙,不当为古人奴隶",便是乾嘉学者的书法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4.
可读性是受众本位观的体现.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写作中,作者可以通过故事性、镜头感、细节化、人情味等手段来构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召唤结构",以增强通讯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兔崽子"考     
"兔崽子"在现代汉语中"多用做骂人的话",这一用法的源头可溯至晋张华<博物志>.古人以为兔望月而孕,血统不纯,故以"兔"斥淫乱之女性,至清代则又专门指斥男宠,以"兔崽子"斥娈童.至近现代,"兔崽子!骂詈义泛化.  相似文献   

6.
陈艳 《文教资料》2008,(29):6-7
本文解释了古人诗文中"含蓄"的内涵,分析了其所表达的古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火炕"是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取暖设施,此设施早在唐代时就已出现,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也谈到: "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 "古书不载"是由于古人居住方式经历了半地穴式到地上房屋式的过程. "掘坑生火"是将"炕"字写为"坑"的原因,多数辞典将"炕"字与"坑"字看成"通假字"或"异体字",此说非也,二者应为.古今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诗歌鉴赏中,部分中学生潜意识中以科学"求真"思维(古人谓之"征实")替代文学"审美"思维(古人谓之"辨情"),是意象鉴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难中之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神话思维"作为意象构成之滥觞,仍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复演为审美移情,激活学习者潜意识中复演着的"神话思维"不失为纠误"征实"之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课改",每位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了,更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然而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还存在着"形似"而"神离"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自我纠正.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大家的孟子却效仿古人"易子而教",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易子而教"其实正体现了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的明显区别:亲子关系是以亲情为纽带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则是以制度为保障的教学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应当是"亲密有间"的.  相似文献   

11.
如今的语文课丧失了"读书"的本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如此.所以,语文课应回到它应有的起点--读.让"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古小说"人化异类"模式与本土变形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变化观念体现在异类间互化、无生命物与有生命物间互化、人与异类之间的变化.这类信奉进一步发展,很容易将某一特定异类同特定的人对应起来.而佛教轮回观念会同到本土变化观念中,逐渐占据变化传闻中的主要位置,后起的所谓神仙"谪世"母题,与此变化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不为无关.母题与"妖化真相"相通,还影响到古人对于域外传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转注"新释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假借"是解决语言与文字矛盾的办法;"转注"则是解决文字之间关系的办法,是古人用字造字的指导思想,是后人用字解字和用字编字的办法,是一个历史的复合概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的"讨论"在我国古已有之.古人主张做学问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的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验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历代是非常重视文化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艺术是一种游戏,被排在了最后。以前,中国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公事之余要在宣纸上写写画画。中国的文人将这些当作业余爱好,以自娱自乐为主。尽管古人不刻意做专业的书法家,但是字写不好也是相当丢人的。古人重视书法,因为书法是学问。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如果画画只以形似为基准,只  相似文献   

16.
"如坐春风"语本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程颢)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日:‘光廷(朱名光廷,字公掞)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后以"如坐春风"四字成文,意思是就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如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尹相国>:"开诵之余,如亲化雨,如坐春风,墨虽尽于行间,言尚余于札外."  相似文献   

17.
《小学德育》(1995.5)上刊登了《看澳洲人教勇敢》一文,大意如下: 一位移居澳洲的中国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回家,儿子拿出自画像给他看,他定睛细瞧,却是一堆骷髅,大惊之余,细究原因,才知是为了上"勇敢"课做的学具,就连教师也有自己的骷髅图.原来教师是想让学生与这些同名同姓的"鬼"接触、拥抱,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沦陷时期最具影响的刊物<万象>上,"故事新编"由平襟亚发起,每期一篇,深受市民的欢迎.其特点是抓取日伪统治下普通市民最关切的生活问题,讽刺、揭露日伪及国人败类中的无耻行经,在古今交糅讽刺现实的构思上,都是古人今装,以上海的沦陷现实瓦解为人熟知的原有故事发展逻辑,构成新的情节链条讽刺现实;在叙述视点上或是将古人面貌作以改写,行状与今人关联,或是平行影射,讽刺意旨相对隐晦,或是借古人的视角来讽刺现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画论追求简淡之趣与意境的营造,这些审美取向蕴含了古人明显的尚简思想.这里的"简"并非简单,而是形式简洁而意味无穷之意.  相似文献   

20.
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学习理论,其实质是强调自学;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强调教师的以身示范.新课程紧随时代的发展,强调教学,即理论的导向作用;强调师生的交往互助和共同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概而言之,学习理论经历了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从"学习永恒体"到"学习共同体"的丰富,体现出新世纪注重科学和强调民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