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琳 《中学生物学》2002,18(5):30-30
初中《生物》教材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常采用稻草培养法培养草履虫,但在不栽种水稻的地区,难以采用这种方法。为此,我们采用黄豆芽代替稻草,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行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中安排了《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所以每年秋冬季节上课都要用到草履虫,但是这段时间北方的天气凉,气温很低,到水中去采集草履虫不太可能,临时用稻草培养又有可能失败而贻误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生物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好的方法是把用过的草履虫保存起来,以便随时取用.在多年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总结出草履虫的培养与保种的方法,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把课堂实验延伸至课外探究是大势所趋。在苏教版生物中,涉及到原生动物草履虫的培养与观察,在观察时会发现,水滴中不仅仅只有草履虫,还有许多其它的小生物在活动,这给观察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关键是对这些不速之客认识不是特别清楚。一滴水中到底存在着哪些小生物呢?最常见的植物界的种类有衣藻、小球藻、颤藻等;动物界的种类则有轮虫类(一类多细胞有机体)和原生动物(一类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见图1)全世界已发  相似文献   

4.
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实验中,要求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教材只是简单介绍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观察方法.对初学者来说,草履虫的采集、培养及观察方法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草履虫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学生只是背教材上的图和知识点.  相似文献   

5.
把多媒体全优化组合引进到生物实验课中去,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实验效果和知识密度。现以观察草履虫的动物实验课为例,介绍把电化教学手段引入到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尝试。 1.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由中央电教馆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有关“草履虫的生活环境”的录像,使学生认识草履虫可以从哪里采集,再投放自制的“草履虫的培养过程”的投影片,让学生了解草履虫培养的整个过程。 2.模型与具体实验操作相结合,认清草履虫的构造。在传统的学生实验操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草履虫是原生动物门纤毛纲重要的代表生物,具有个体大、培养容易、繁殖快等特点,是高等院校及中学生物学实验课常用的实验材料。经调查,北方多数中学开设此实验时大多是在冬季,很难采集和保存活体草履虫,只能进行培养观察。以下是学生在草履虫采集和培养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观察原生动物草履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一册下)的内容。上此课时,正是温度较低的天气,要在此时培养较多的草履虫有一定困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用池塘水加少许浮萍和足量稻草,在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大量草履虫,满足了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是动物学教学和实验生物学的重要材料,不同的培养液对草履虫生长有影响.本试验选取狗尾草、玉米芯、小麦粒,玉米粒、白糖等较为常见材料,制成不同浓度培养液来培养大草履虫.以观察它们对大草履虫种群生长和个体形态的影响,以期找到既分布广泛又理想的培养材料.结果表明:玉米粒和玉米芯是理想的培养大草履虫的材料,其中1%玉米粒培养液的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二、从"生态位现象"看组织的竞争 自然案例 将一种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种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中,几天后,发现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都呈S型曲线.接着,把这两种生物又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16天后,培养基中只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培养中,并未见两种虫子分泌出什么有害物质,只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将大草履虫赶出了培养基.于是,又做了相反的一种试验,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也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据食物中不被大草履虫竞争的那一部分.这个试验叫"生态位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生物》第一册(下)实验观察草履虫,关键是很难得到大量的草履虫。通常是用稻草培养草履虫,但往往受到地区和季节的限制。再者,由于稻草中残留农药较多,所以死亡率较高。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草履虫的培养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现介绍如下。a.洗涤。将三角瓶、量筒、培养皿、吸管用清水洗涤干净,凉干待用。b.培养液的制取。用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倒入三角瓶中。用天平称取0.05g高活性干酵母,倒入三角瓶中,并摇动使之溶解略有沉淀。c.接种。用吸管吸取一滴含草履虫的水,滴入A培养皿中。在B培养皿中滴入部分馏水,用吸管在…  相似文献   

11.
一、用直观的教具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使用教具的能力.直观教学是我进行生物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中师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直观教学,主要是借助于挂图、标本、模型、插图、装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讲述草履虫时,先让学生观察草履虫的装片.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草履虫的结构.多数学生在初二动物课中学过《原生动物门》,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各部门主要生理功能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学生观察了装片后,教师演示教学挂图,并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结合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对照挂图说出草履虫的体型、形态结构名称.认识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之后,让学生阅读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段课文,然后再找一名同学对照挂图,讲解每一结构的生理功能.教师利用装片帮助学生认识挂图,这种教法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采集、培养和观察草履虫、水螅的步骤与方法,认为采集和培养是活体观察的前提,观察则是采集的最终目的.其整个过程于读图时代,不仅为草履虫、水螅的观察提供活体材料,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实验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左新潮 《科学教育》2002,8(2):51-52
本文介绍了草履虫的采集,培养过程及观察方法等内容,对中学师生做好草履虫实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研究不同的温度、pH值和培养液对草履虫生长的影响,总结出在现有条件下草履虫的简便有效培养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草履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繁殖速度不同:15℃培养的草履虫个体大,游动较缓慢,适合于显微结构的观察;25℃可用于草履虫的中长期培养;35℃草履虫繁殖快,可用于草履虫的快速繁殖.在9种培养液中第9号培养液即"河水稻草煮液+米饭粒,最有利于草履虫的生长繁殖.pH值为7.0左右时草履虫的生长速度最快,且峰值期维持的时间最长.总结出培养草履虫的简捷有效方法,为草履虫培养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表现出的积极性最高,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草履虫除了用稻草液能培养外,用其他的物质能不能培养?草履虫喜欢吃什么,哪些物质会杀死水中的草履虫?即使下课了学生也久久不愿意离开,课余时间也主动要求来做实验……并尝试用自己设计的各种方法培养和繁殖草履虫.  相似文献   

16.
用生态方法培养草履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多年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尝试过用各种方法培养草履虫,发现用回归自然的生态方法培养草履虫效果特别好。因为观察草履虫实验是在九月初,所以在七月中下旬开始培养。从池塘或水沟中捞一些水藻,取一些水,挖一些水边的泥土一起带回,放在玻璃水槽或标本瓶中或透明的塑料桶中(塑料桶可用盛食用油的塑料桶剪去上部)。把水槽放在实验室有阳光的地方,水少  相似文献   

17.
生物教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不注意联系实际,仅作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为此,我在生物教学中,注意了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施,根据课文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如在讲第一章原生动物门时,组织学生采集、培养草履虫,之后再指导学生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运动和应激性等生理活动.在讲第二章腔肠动物门时,带学生到塘边采集水螅,并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另外还结合课文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浓度的味精溶液培养草履虫,观察结果如下0.1%浓度的味精最适合草履虫生长;浓度为0.9%的培养液能让草履虫存在2天;浓度为1%的培养液不能让草履虫存活.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生物》第一册(下)实验一观察草履虫,关键是很难得到大量的草履虫。通常是用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但往往受到地区和季节的限制。再者,由于稻草中残留农药较多,所以死亡率较高。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草履虫的培养进行了新的偿试并取得了成功,现介绍如下: 1、洗涤 将三角瓶、量筒、培养皿、吸管用清水洗涤干净,凉干待用。 2、培养液的制取用量筒量取100毫升蒸馏水,倒入三角瓶中。用天平称取0.05克高活性干酵母,倒入三角瓶中,并摇动使之溶解略有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实验中生物活体问题,最好建立生物培养室。生物培养室不是生物标本陈列室,而是在校园内建立小型的既能保温又透光的场所。在这里专门培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实验教学和生物教学活动服务。建立生物培养室具有重要意义。 1.为任课教师提供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例如培养洋葱、培养草履虫、水螅,喂养一些鲫鱼,可供学生实验观察和解剖用,直接为生物实验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