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多的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共同塑造了“多余人”、“小人物”、“新人”三大独特的系列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的奇观,显示了俄国文学的实绩,反映了俄国文学的特点,也为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一论述“多余人”形象,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他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2.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大师普希金笔下的不朽形象,他是作为“多余人”的鼻祖而出现在俄国和世界文坛上的.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精雕细刻的主人公形象,“是一个有着广泛化表性的时代的产儿”和“充满矛盾的复杂的人物”。随着两位艺术大师的笔迹,我们可以寻找出奥涅金和方鸿渐在人生旅途中所共有的相似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3.
叶甫盖妮·奥涅金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妮·奥涅金》(又译《欧根·奥涅金》)里塑造的文学典型。评论家一直把奥涅金定位为“多余人”,有人据此对奥涅金形象提出了一些否定性的解读。文章结合文本主要驳论了这一解读倾向,并提出用“边缘人”一词取代“多余人”以寻求更为客观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的总称,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俄国长篇小说中主要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有: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中奥涅金,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长篇小说《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的朱尔卡都林,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涅克拉索夫长诗《萨沙》中的阿加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带着俄国社会19世纪的时代烙印而产生。赫尔岑对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已经被诸多研究者认可并接受。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的“多余人”是从奥涅金这一成熟的典型开始的。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普希金之前的两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进行研读,探寻多余人形象的萌生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钰 《林区教学》2011,(10):57-59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典型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笔者认为多余人并不仅仅包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莫夫等,多余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一形象的生命尚未枯竭,而是一直在延续发展着,多余人发展到奥勃洛莫夫并未就此完结,还有大量的文学形象具有多余人的特征,也应划入"多余人"形象之列。本文将研究19世纪下半叶屠格涅夫的作品《父与子》中的巴威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白痴》中的梅什金,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契诃夫的作品《樱桃园》中的拉涅夫斯卡娅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主人公毕巧林是一个颇具讽刺与诙谐意味的形象,是19世纪沙皇统治下一类人(多余人)的缩写,他身上浓缩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但它并不是作者诚意要歌颂并奉为英雄的榜样人物,他是病态社会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9.
“批判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多余的人’的个人创作而产生的。这些人不能为生活而斗争,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这是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这种提法也适应于曹雪芹。当然,这里所涉及到的“多余人”一词,并非完全套用俄罗斯文学中的“零余者”的解释,只想为我们的作者和他笔下的形象——那种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灵魂寻找一个代名词而且。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这里不想对曹氏生平多加赘述,只想就曹氏思想及其笔下的主要形象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曹家被抄的惨状…  相似文献   

10.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揭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19世纪著名的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将《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自我的文学投射,借助"奥涅金诗节"的典范意义、第一人称"我"叙述视角、现实与虚幻交织人物塑造,立体呈现出作品的自恋情结,并由此开创了文学史"多余人"塑造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以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觉醒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学的画廊中,多余人占着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多余人的鼻祖,应该追溯到阶级社会之初。阶级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多余人都客观地存在着,但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被明确表现出来,却是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何谓多余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无用的、多余的人。对俄国来说,是指十九世纪前半期既没有站在反动政府那边,又不站在人民这边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决心抛弃它,并打算寻找一些  相似文献   

14.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16.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研究可发现,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可以揭示出作者由自己的文化积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8.
文章深入地论述了19纪世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多余的人”及其身边的女性人物形象:20年代的奥涅金和达吉亚娜、40年代的罗亭和娜达丽亚、50年代的奥勃洛摩夫和奥尔迦是其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的爱情是对当时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批判 ,“多余人”性格的典型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作家对“多余人”的同情和肯定 ,说明了塑造“多余人”的形象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读者的角度考虑 ,欣赏“多余人”形象 ,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于澜 《林区教学》2014,(9):36-37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代表作家的作品之中。在19世纪前半叶,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学人物形象,即以"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这一系列人物为典型代表的多余人。"多余人"的诞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也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在分析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