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对中学语文"欠账"进行补课或补差,导致《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现在将其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有了一大进步,然而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和文学性,也是不妥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应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即文字-文学-人文。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教学设置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育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其中,运用《大学语文》教学来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人文精神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掘大学语文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把握,从而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使之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文学素养基础的实际情况,应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中一个最为特殊的领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错位和滞后状态:历史悠久而发展缓慢,需求广泛而重视不够,专业相近而不被认同,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因此,应该从学科归属、功能确认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应该从教育学科转为文学学科,从"教学与课程论"专业转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要成为完整性、自主性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大学语文教育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普及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的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套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过程,要加强对人类人文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培养人文精神,使之内化在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之中,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我们必须树立大学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始终渗透人文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宁波大红鹰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一贯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今年6月,又成立了百年来全国第一个大学语文研究所。研究所目前有研究人员十余名,其中百分之七十为教授与博士。研究所近期任务为学科理论建设,将组织成员编写最基本的三本书:《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恢复开设已27年。现在的关键不是去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开设的必要性,而是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改良教学和考核方式,使其真正以鲜明生动的形式体现出人文精神内涵。《大学语文》只有专题化、生动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采测评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传递和重构人文精神才成为可能,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文明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试论《大学语文》教改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的推行旨在提高人自身素质,赋予人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也赋予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口头表达、写作等能力的培养。文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常民强 《文教资料》2012,(14):65-66
大学语文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反思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明显存在目标定位不一、教学理念不明等诸多不科学、不和谐的问题,这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大学语文教学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上,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使其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教学中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美感及文化因素,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始终,立足"精神成人"教育,最终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启迪大学生心灵和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并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围绕"和谐"教育,从系统与专题、精讲与泛读、知识与精神等方面切入,大学语文教学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认为,小学语文是文字教学,初中语文是文章教学,高中语文是文学教学,大学语文是文化教学。更有一些一线教师矫枉过正,孤立地看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指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视人文精神、诗意感性为"洪水猛兽",陷入改革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课程的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而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性就是培养"职业人"的"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为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性,办学理念的纠偏是其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加强教学改革是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以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高职《大学语文》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新形势新环境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首先表现在大学生无课后阅读,尤其缺乏阅读原典的习惯,仅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其次大学语文授课教师本身存在学科缺陷,讲授非本专业的课文时不能深入;最后是大学语文课时量被一再压缩,无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将当前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微课、慕课授课方法引入到大学语文教改过程中,这已成了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其丰富的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而承担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功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既是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以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学,是课程教学改革凸显“地方性”的重要体现.以“徽州文学”为例,从徽州文学的创作状况、主要类型、基本精神等方面论述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另外徽州文学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在内容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凝练主题及根据特定主题选取地方文学的经典作品体现教学内容的鲜明主旨,同时通过相应的单元拓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构建人文精神的意义以及人文精神构建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黛岚 《文教资料》2008,(26):214-216
大学语文教学理念要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接轨的话,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和做法,确定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基础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新理念,并立足素质教育的高度,丰富教学活动,力求达到强化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传统人文精神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原则要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接轨的话,就应坚持人本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母语教育,亦称高等母语教育.大学语文具有学科的工具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等特征.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学科,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知识课、文学课,或是人文精神传播课等观点,都没有准确地揭示该课程的本质属性.大学语文回归语文,是大学语文学科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就其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思考。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是强调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相结合的“大语文”,是具有鲜明基础性特点的开放性课程。因此需要根据不同能力要求来设计岗位驱动和任务引导的互动教学模式,结合课内课外学习环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将《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学生整体学习、生活过程中,真正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十分有益于理工科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宝库,学习和欣赏我国优秀文学珍品、提高语文水平、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汲取我民族固有的崇高而丰富的精神文明财富,以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大学语文》的教学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