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楚简《老子》丙本的“Xian”为“Xian”之繁文,义为锋锐;“Xi”之本字为“袭”,义为遮盖、掩藏。“Xian袭”犹言兵锐袭藏。《老子》以“兵者”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得要以“Xian 袭为上”。也就是说要以掩藏兵锋为上,不能好胜,要尽量地、尽可能地将战争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5.
老子著作《道德经》蕴含着深邃的“道纪之人”思想。“道”是“道纪之人”生成的前提,“道纪”是“道纪之人”所遵循的规律。“道纪之人”抱朴、虚静和守中的情貌特征,对现代人生成质朴之朴素品格、守静之平和心态和适中之处世准则,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促进自我完善,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言语”与“辩论”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对巧言善辩一向持反感态度,认为它是产生不和谐的祸道之一;而美国人则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分歧。不同的古代哲学是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的原因。中国古代儒家对“仁”、“礼”、“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无为”的追求是其“言”“辩”观的哲学基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言”、“辩”观。  相似文献   

7.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8.
“言”与“行”,是孔子对人们立身处世中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指导性原则和主张。关于言,他认为,要“慎于言”,“言必有中”,“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足言语得当的前提,说话要讲究文采,反对花言巧语。关于行,他主张“敏于行”,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行的目的是推行和实践他所提出的观念、原则和道德伦理规范。“言”与“行”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但更强调和重视“行”,表现了他实践第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词境,是有别于诗境的另一种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里,王氏所谓“诗之境阔”,乃指诗笔勾画出的壮阔景象,它以情的外物化为其审美特质;而“词之言长”,则指词体以描写人的细微幽深的内心世界为指归,显现出一种款款“心曲”的审美化资质。  相似文献   

10.
爱民之德、公平之德、惜物之德和无为之德是老子为政之德的四个方面。强调这些为政之德的当代价值,提出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应该吸取老子智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说课给教研活动注入了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课"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教研活动形式。说课让教研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说课让教学和研究找到了结合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给教研活动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2.
说体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游辩之辞,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解释、说明事理的文体,至唐代,韩愈、柳宗元把说体文的发展推向了高潮.韩愈的说体文虽然只有五篇,但无论在立意、说理或语言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在说体文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小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18+140-118,140
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拟从三个角度对《再别康桥》的主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具有对政治中心的永恒向往和拯济天下的志向,这一特点在文学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这一时代的士人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围绕着“政治”这一主题。刘向编撰《说苑》,是把其当作“谏书”使用的,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以及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等,当是刘向产生如此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著名红歌《十送红军》描述的是朱毛红军主力1929年初下井冈山时的情景,然而真实情况却与歌曲中的场景有比较大的出入。历史真相是:守山军民依依不舍是肯定的,但不会那么凄凉,更不会出现生离死别的相送。  相似文献   

16.
《醒世恒言》中涉及道教文化的篇目约占总篇目的1/3,可见道教文化对整个作品的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对作品内容、艺术以及编者情感三个方面的指向性。就内容指向性来说,集中表现在道教神仙信仰、道士与道教理想几个方面;就艺术指向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意象、想象力和整体艺术风格三方面;就情感指向性来看,主要体现了编者冯梦龙的“情教观”,并实现了个人精神的一种抚慰。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的记事下限为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距离该书编撰尚有32年时间。《世说新语》缘何不录时事,笔者以为,原因有三:首先,义熙三年,政归刘裕,东晋名存实亡,世族黄金时代结束;其次,屠杀名士,抹杀了刘裕的诗性光芒;最后,避免重蹈《语林》覆辙。  相似文献   

18.
以“仁义”等儒家伦理品质比附人体生理器官“五藏”,是战国思、盂学派用生理相通论证心性相通的具体表现之一,其目的是论证“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性善说。这种论证思路又以阴阳合和以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机制作为它的哲学理论基础。理解了这一点,始能真正理解《庄子·骈拇篇》在攻击儒家学说时并提“仁义”、“五藏”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郑异凡指出,由于“同时发生论”是马恩早期的片言只语,以及相关文章发表时间等原因,“一国胜利论”不是对“同时发生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就郑异凡的《一个流行说法与误读马恩》的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马恩的“同时发生论”包含“一国胜利论”的思想;“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发生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代学者对《论语》中曾皙言志的理解存在分歧,先后出现了祓除说、雩祭说、为师说、游春说,太平社会说等。但是,结合孔子"评志"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叹"吾与点也"的原因其实是曾皙言中了其矛盾心理,从另一侧面也看出孔子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