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或文化哲学何以可能问题,在文化哲学日且完善之时凸显出来。文化是人在历史积淀中生成的存在方式,是人对生存状态的提升,文化培育了人,哲学则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视域,它是以理论形式表达的自我意识,是对人生存模式的反思与重建。哲学和文化是在本质内容上的融合互动,文化是哲学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反思不仅指向哲学思考的对象内容,而且也指向哲学思考本身,即哲学是思想思想。任何哲学理论、哲学研究都绕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而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为了研究人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  相似文献   

3.
从预成到生成——教师角色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概念中的预成论,视教师角色是圣人,是教育者,是专家。于是,教师成了道德的说教者,成了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奉送者,成了学生认知与人格结构的塑造者。然而,生成论则从教师角色生成的角度,对预成论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概念进行现代性反思,秉承教师角色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观点,认为教师是认知、评价、决策与实践的生成者,与学生共享生命的资源;教师是道德、审美与信仰的生成者,与学生同构生命的意义与希望;教师是交往、政治与历史的生成者,与学生、社区共生成命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学科性质属于“科学”还是“人文”,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歧见,直接而言,缘自于人们对哲学本性和功能的两种认识;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则反映了人们对哲学与人的关系、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于人的命运的不同认识。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特别是马克思哲学的考察与反思,指出:哲学正是凭借科学与人文双重思维取向的整合而生成其特殊性质和功能的;哲学所追寻的智慧也正是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那种人的最丰赡、最深邃的思想,它所要把握的内容则是人生和宇宙的生生不息、绵延发展之“道”,在今天进行文化和文化哲学的建构时,也要根据这一人生和宇宙之道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影响着教学反思(一)传统哲学观点的主要内容哲学观点是对人、事、物的基本看法和主张,它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它既可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可能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起着积极指导作用的哲学观点也可能成了阻碍进步的障碍。就其对人们的影响程度而言,总结种种传统哲学观点,其中成为当今发展障碍的主要有“道”与“和”。“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自先秦起,人们虽然对其歧见迭出,但他们又不约而同地赋予“道”以终极真理或规律总合之意,并将之归…  相似文献   

6.
“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这部汪洋恣肆的著作中,作为生命底蕴的气,以虚静的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鉴赏及人格美的建构中。一、作为生命底蕴的“气”《庄子》认为,在世界万物生成之前,有一个无的状态,即本体“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  相似文献   

7.
自涂尔干首倡以来,神圣与世俗即成为宗教学研究中的一对经典范畴,而人与神的关系则是贯穿宗教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从本质上说,人与神的关系是个体与自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宗教正是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中的神介于圣与俗之间。“神”作为宗教社会学分析的概念,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功能性、多样性等特征,应从宗教活动的客观事实方面进行理解,做出符合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古典教育的精神大师们,在揭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时,为我们确立了以精神反思为基本方法的德育哲学.这一德育的方法论既是一种哲学态度,又是一种精神气质.赋予我们诠释教育本质的一种哲学品质,即关注教育与人的灵魂和命运的关联.作为古典教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希望哲学继续着古典教育精神反思的传统,将对人的本质和精神世界的追问,由当下实然世界指向作为尚未存在的未来——作为人性向善的可能性.希望哲学借助于时间哲学实现着对古典教育及其方法论的超越.要求人将对道德的追求指向作为终极的未来——最高的善或德性的可能性.这是希望哲学作为一种德育方法论的本质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儒家哲学中,"气"是一不可轻忽之元素。以当代新儒家而言,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维是道德实践源自本心自立道德法则,这样的思维必然肯定有一超越气、不受气影响且能妙运气之本体,此本体与气构成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层关系。唐君毅先生则不然。固然他对于心性论十分熟稔,但他也关注"气"之本质特性,因此其论点与他人大异其趣。唐先生在诠释张载的气论时,视气为形上之第一原理;但他在诠释程朱之理学时,气又成了必以理为主导的形而下之气。看似相反的两种见解,实则暗藏一致性的条理:事相之互为隐显即是气之流行之道。这实际是唐先生以通融的姿态解释张、朱二人之学,使这两种体系的理学圆转自如。  相似文献   

10.
生成性教学所体现的是一种从“预设”到“生成”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学生成的本体论意蕴,也即“教学生成何以可能”这一本源性问题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的“游戏”品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性”的特性;第二,教学面向师生的存在,构成教学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第三,教学生成是教学本真性价值的体现,旨在实现师生的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