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思服”是同义复用《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下册注云:“思服,怀念。思是动词词头。服,通‘伏’,隐藏,指怀念。”按,“思”字毛传、郑笺无注,朱熹《诗集传》无注,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亦无注。可见,他们都不把它看作语辞,不然,当注“辞也”、“语辞”之类以明之。“古人自有复语”,《诗经》更是“普遍多见”。有人作过统计,“诗三百”单音节同义复用现象多达一百九十六见。“思”字在《诗经》中用作语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句末等不同位置,可用于动词前,形容词前  相似文献   

2.
<正> 《诗经·魏风·伐擅》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亿兮?……胡取禾三百囷兮?”其中“廛”、“亿”、“囷”,中师课本《文选与写作》(册一)注为;“廛”同“缠”,“亿”同“意”,“囷”同“(禾囷)”,都是“束”的意思。按此注沿用俞樾说。笔者以为该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1.通称奴隶主贵族。《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即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即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4.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5.
《伐檀》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教材,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被剥削者的反抗思想。本文对《伐檀》诗的主题思想没有新解,但对作为教材的《伐檀》一诗在教学方面有两点疑惑需要辨析,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一是句读方面。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8年4月第3次印刷),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0年12月第2版)对《伐檀》诗首三名的句读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首三句读为二句话,“河水”句单独读为一句话。全诗共三章,后二章前三句的句读相同。经查,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诗经通记》、方玉润  相似文献   

6.
西汉初年,毛亨为《诗经》作传注,世称《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系统地对《诗经》进行评注的著作。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郑玄(公元127—200)为《毛传》作笺释,世称《毛诗·郑笺》,或简称《郑笺》。在《毛传》和《郑笺》对《诗经》的评注中,保留了许多古词、古义和古代的文化、典章制度,是我们据以研究《诗经》、古代文化和训诂学的重要文献。郑玄为《毛传》作笺释的宗旨,据郑氏《六艺论》所说是“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看来到了东汉时代,有的人对《毛传》已不甚了解,故“义若隐略”,需要加以“表明”。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郑氏对《毛传》的观点并非完全赞同和全盘接受,郑氏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他说“如有不同,即下己意。”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硕鼠》一诗中有“爰得我直”一句。课本注:〔直〕这里指处所。关于“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作“价值”。《史记·张汤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引伸为“工钱”。《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今人余冠英《诗经  相似文献   

8.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9.
尸位素餐,指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即占据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尸”,《说文》上解释说:象人卧之形。尸位,就是居在其位却不做事。《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尸利,尸禄,尸官都与尸位意思相近。素,空。素餐,谓不劳而坐食。《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见之于《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相似文献   

10.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1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古今各种《诗经》注本,几乎无不认为是写雪景的,如: (1)霏霏,雪盛貌。(朱熹《诗集传》) (2)霏霏,雪大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12.
《诗经·唐风·鸨羽》,按《毛传》《郑笺》《诗集传》的传统解说,则属于怨战诗。近代研究《诗经》者,大都认为《鸨羽》是怨徭役之诗,或笼统称之为怨徭役、兵役之诗。考察《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和晋国史实,《鸨羽》应为怨战诗。先看原诗: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鹽,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鹽,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相似文献   

13.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14.
“关关睢鸠”,众所周知是《诗·关睢》的开头一句。对这“关关”如何解释?千百年来的学者注家尽管对《诗经》笺传疏注、注释译解难计其数,各种意见可谓繁杂纷歧,但各家对这“关关”的解释,却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诗》毛传:“和声也”;鲁说:“音声和也”;《玉篇》:“和鸣也”;《广韵》:“二鸟和鸣”;朱熹《集传》:“雌雄相应之和声也”。从明清直到现今的注家学者们,全都毫无例外地接受了传统的解说,只有少数古诗今译本出于韵脚变化的需要,把“关关”译为“对唱”。说法虽然不  相似文献   

15.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16.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7.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18.
肖科 《语文知识》2000,(2):8-10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歌谣名为《诗经·伐檀》,多年稳居高中语文第五册,被莘莘学子吟诵不止。其韵脚不难发现,是“檀、干、涟、廛、貆、餐”。可是对于韵脚后皆加一“兮”字这一点,人们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考究一番会发  相似文献   

19.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20.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