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钟山》杂志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引领和倡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在“新写实小说”和“新状态文学”的倡导上更是功不可没。文章重点就《钟山》对“新状态文学”的倡导进行了反思,认为“新状态文学”的倡导和理论构架具有召唤性与浪漫性、模糊性与矛盾性、功利性与策略性等特点,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占据文化市场份额的话语权力争夺。但由于话语圈的狭小和文化场的紊乱,所策划的“新状态文学”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场域之中,《钟山》与经济场和社会权力场进行力量角逐,获得了文学自主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场。《钟山》为活跃文坛气氛、获得文学话语权进行文学策划,归纳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生的创作倾向,并催生了新写实小说思潮。可以说,《钟山》对“新写实”的命名与倡导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真切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现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现象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1989年3月《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刊,正式确定了“新写实主义”的名称。《钟山》杂志联合《文学自由谈》还在当年召开了研讨会,从此“新写实小说”这个名词开始被当代文学评论界和学界频繁提及。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3):65-72
1980年代末期,报刊体制的转换、作家读者意识的转变、经济意识的觉醒等因素将文学杂志有力地推向市场,《钟山》在倡导"新写实小说"的过程中,通过设置雅俗共赏的栏目、调整杂志的定价、更新装帧设计等策略,将物美价廉文学杂志呈献给读者,从而使"新写实小说"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种以读者为导向的生产策略在"新写实小说"的兴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叶我国的新写实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已成为历史,但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的话题。它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却过分夸大环境的制约作用;琐碎松散的情节、结构;冷漠、中立的零度写作态度等等,都使它不得不告别文坛,过早地夭折。笔者通过新写实文学与自然主义的比较鉴别,深入分析了新写实文学夭折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写实小说逐步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1989年《钟山》第3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号,其“卷首语”指出:“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80年代思潮起伏的文学图景中,"新写实小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对此前各种文学思潮的反拨,它引导当代小说回归故事、回归生活,实现了文学由虚到实的转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一转向固有的姿态又将"新写实小说"导向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写实文学”的涵义本身在文学史或文学理论阐释的历史与当下时空中有其复杂性。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写实派等名称都或多或少与“写实文学”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历史上对“写实文学”的阐释主要局限于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视阈之内,而在当代语境中,“写实文学”的阐释路径与空间,已非“写实文学”历史性阐释的单一和单向所能容纳,它更强烈地体现为一种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新质文学生态,而且它还是一个包容性强、有层次感的符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主义”作家登上文坛,掀起80年代文学史上最后一次文化热。这些作家以“零度情感”进行创作,将写作重心移到了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上,在生存状态中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时代的意义。通过对新写实小说中生存意识的研究探讨,可以发现新写实小说创造的独特审美态度、它对文学做出的贡献以及最后走向末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状态"理论在倡导之初受到多方关注,它的倡导者用"新状态"来概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的写作环境、写作姿态以及写作内容的改变,并想通过"新状态"理论来引导文学创作,但从积极倡导新状态文学的《钟山》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来看,这些小说创作实际与理论倡导之间存在偏差与错位。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制度·文学体制·文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制度、文学体制和文学机制是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时经常使用的三个关键性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内涵。探讨它们的定义及其存在形态,以进一步厘清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为相关研究的深化提供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念作梳理和辨析,可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文学与相关事象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文学史家的眼界,造成了残缺不全的文学史景观;"大文学"观则以"文学性"在前二者的两难境地之间寻求合理的折中与结合。历史上的"沉思翰藻"和"缘情绮靡"可供我们从传统中提炼出足以构成中国文学"文学性"的质素。其中"沉思翰藻"主要指表现技巧方面,不涉及作品审美内质;"缘情绮靡"将文学内在生命与外在形体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审美性更为周全,它可获得新的时代内涵,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给大文学史的编写创设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自觉地吸取了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的有益成果,拓宽了文学的生存空间,丰富了其表现力,使传统文学获得了新生。然而,由于缺少深度和美学追求,网络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又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本文试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角度探讨其涵义和特性,为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作些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文艺批评、接受美学和阅读学的原理,举例说明了阅读"文学好书"的一般人文价值和特殊心理疗愈效用;认为文学阅读推广,尤其是深入阅读"文学好书",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谐"、一个家庭"文教氛围"乃至一个社会"终身学习习惯"和"文化素质教养"的重要精神文明举措,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乃至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因素,电影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并不能因此就将电影与文学等同,将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等同。电影语言注重形象、注重造型,它可以是文学语言的延伸,强调声和画的结合,擅长表达时空。而文学语言则注重描写、注重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擅长刻画心理。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本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艺伦理还是文学伦理——论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伦理和文学伦理的分歧源自学术界对文艺学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的不同理解,而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在于文学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就学科研究的细致化和专业化而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应当说“文学学“、“文学理论“的称谓更恰当。文学与伦理学都是与找寻人生意义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因此文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被称为文学伦理学,它是以文学活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唯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思路进行了梳理,认为文学理论研究必须向文学的内部扩展,深入到具体作品的语言层面、叙事层面,向外拓展空间,扩展到文化层面,打破纯文学的苑囿,进行跨文学实践等,进而对困境下的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