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献的整理以往重在断句,今用新式标点校点,应该在标点符号的提示上更细致一些,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它在揭示原文意思、方便读者理解上的作用。目前中华书局正在组织二十四史的重新整理工作,我以为在这方面可以特别予以关注。这对以后的翻译工作(现代汉语翻译、外文翻译)可以奠定更好的基础,对于中国典籍的世界化也有一定意义。今以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校点本《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传》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南朝梁代沈约编撰的《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脱漏不少。中华书局出版《宋书》时,请王仲荦先生进行了全面校点,为我们提供了目前最好的版本。尽管如此,《宋书》校点本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探讨校点本《宋书》三方面问题。第一,研读《宋书》,归纳王先生的校勘方法,总结其校勘特色,学习借鉴他的经验;第二,多方面收集材料,解决校点本《宋书》中遗留的部分当断未断、当校未校的问题;第三,对《宋书》校点本中尚值得商榷的标点,根据语意、语气,结合上下文,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起到补苴罅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卷九《魏书·曹真传》载 :“诸葛亮围祁山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眉阝 ,遣张合阝击亮将马谡 ,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 ,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 :‘大将军自来 ,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安定民杨条是以“自缚”的方式向魏大将曹真投降的 ,那么 ,“自缚”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 ,“自缚”就是“面缚” ,这由本证法可以说明。《三国志》卷 2 8《魏书·王凌传》载 :“(嘉平 )三年春 ,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 ,大严诸军 ,表求讨贼 ;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 ,遣将军…  相似文献   

4.
《史记·项羽本纪》有“瑕丘申阳者…… ,先下河南郡 ,迎楚河上”(中华书局 1975年《史记》点校本 )之句 ,学界对其译注颇有相同之处。赫志达、杨钟贤主编《史记全译全校》本译为 :“瑕丘申阳…… ,首先攻下河南郡 ,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 ,说明秦末楚汉战争之际瑕丘申阳曾攻下河南郡。台湾学者龙宇纯等译著《白话史记》本为 :“瑕丘申阳…… ,曾经抢先去河南郡 ,迎接楚项羽军于河上” ,亦认为楚汉战争时已设有河南郡。其实 ,这些解释都颇值商榷。河南郡域在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省西北部 ,然其究竟始置于何时 ?《汉书·地理志》记 :“瑕丘公申阳…  相似文献   

5.
《新唐书·贾曾传》辨误一例《旧唐书·贾曾传》:"曾后坐事,贬洋州刺史。开元六年,特恩甄叙,继历庆、郑等州刺史。"《新唐书·本传晰载略同,唯*庆州"作"虔州"。又《册府元龟》卷172帝王部《求旧二》亦载此事:"开元六年二月,以少府监齐景胄为益州大都督府...  相似文献   

6.
《花关索下西川传》是《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的一篇,目前只有朱一玄校点本.因底本某些地方模糊不清,刻印字体又受草书影响较大,加之首次校点,朱校本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对《花关索下西川传》校点本中存在的失校,校误,误校,脱字,讹字,标点错误,残缺字、未识字处理不当等八十余处失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增强校点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左传·僖公六年》载:“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士舆榇。”杜预《注》云:“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史记·宗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史记·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此后,多数学者及权威著作多用杜预《注》及《史记·索隐》的说法。如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1载:“面缚:僖六年《传》:‘许男面缚。’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案:面,背面也。”《辞源》第4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8.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404页)这是《礼记·文王世子》开头一段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在”字,历来解释不一。郑玄《礼记》注:“在,察也。”唐孔颖达、宋朱熹、元陈澔、清朱彬等人亦以諯滴恰H欢迓娇蛉衔恕霸凇辈荒苎滴安臁?当以“视寒暖之节”的“视”字训为“察”。他们的分歧在于断句上。郑玄等人是受了孔安国、王肃等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影响。此“在”训为“察”。如以郑玄等人的说法,从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旧唐书》中的《经籍志·史部·目录类》和《新唐书》中的《艺文志·史部·目录类》为证辨对象,证辨二家的著家、部数、卷数等异同,以及相关存在的舛误,以为研究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于植元校点的《林兰香》是该书的第一个简体字标点整理本,而且保留了批点和夹批,是现在研究《林兰香》最通行的本子。但是这个校点本还存在一些疏漏之处,现对其进行补校,以求更精确地恢复小说的文字原貌。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运用的语助词,多达60余个。对诗中的语助词作一番辨析工作,有其必要。请看如下句子: “维叶萋萋,维叶莫莫。”(《周南·葛覃》) “言刈其楚,言秣其马。”(《周南·汉广》) “于嗟乎驺虞!”(《召南·驺虞》)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猗嗟》)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旄丘》)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小雅·南山有台》)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卫·有狐》)  相似文献   

12.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用上读法(《历史研究》1997年3期郑慧生文)文王七十九岁终,武王三十九岁终。 《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尚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相似文献   

13.
校点本《隋书·琉球传》有一处标点有误:“多斗镂树,似桔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以“发”字断开,“然下垂”,与上句文意不连。“然”为转折连词。发之下垂,何用转折? 查《隋书》这段文字,移植于《北史》、《通典》、《寰宇记》等书,这句话都做了小小的改动。《北史》换“然”字为“之”字,校点本这句话中间不断开,成为“条纤如发之下垂”使文气贯通。而《通典》和《寰宇记》的处理办法,均是在“然”字前加一“纷”字,成为“条纤如发纷然下垂”,也使文字顺畅了。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研究●田家炳先生的德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续 )刘文霞 ,王月霞 ( 1·1)…………………………………………………………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思想熊吕茂 ,杨铮铮 ( 1·5 )……………回归本真的教育———一种教育本体的词源学考察高 伟 ( 1·9)…………………………………………………………对学术自由的几点断想———读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米俊魁 ( 3·5 )……………………………………………从《哈多报告》到《弗莱明报告》———二战前英国“人人受中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易红郡 ( 3·8)…………STS教育概论——…  相似文献   

15.
赵文润先生的《关于李勣评价的几个问题》(载《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一文,对李勣论得精当?韵壬道罹赣肜顒抟谎С痔诙岬?我以为理由是不足凭的。赵先生的第一个根据是,《旧唐书·建成传》中有李靖等请为太宗“申犬马之力”的记载。此记载是难以凭信的。因为《旧唐书》基本取材于唐初国史、实录,而这是经过太宗授意修改了的,对建成问题记载是不真实的,这点已有人指出。又查新、旧《唐书》的有关部分都无此类记载;相反,刘(食束)《隋唐嘉话》与《通鉴》却有李靖不支持夺嫡的明确记载,故《旧唐书·建成传》的记载是一不可靠的孤证。为何出现这个记载呢?无  相似文献   

16.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17.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18.
《活着》写于1993年,本书荣获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意大利格扎纳·卡佛文学奖。 《活着》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小说的写法。作者用第人一称“我”和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在田头树下的交谈,按照从现实到往昔又从现实到往昔的顺序来结构全篇。通篇即不靠离奇的故事支撑,也没有曲折的情节铺展,有的只是千千万万个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资治通鉴》卷225《唐纪四十一·代宗大历十三年(七七八)》记载说:“已亥,吐蕃遣其将马重英帅众四万寇灵州,夺填汉、御史、尚书三渠水口以弊屯田。”元胡三省注引史■曰:“三渠,谓填汉渠、御史渠、尚书渠也。”案:历史上并没有“填汉梁”之名,而只有“汉渠”之名。《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下》载:“(大历)十三年,虏大酋马重英以四万骑寇灵州,塞汉、御史、尚书三渠以扰屯田。”《唐会要》卷97《吐蕃》亦载:“(大历)十三年正月,遣将马重英率众四万侵灵州,夺我水口,填汉渠、御史渠,…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先从一个例句的注译说起; 例1: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和《文选卷四十一·报任少卿书》)唐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和李善注《汉书》和《文选》,“例1”下皆未注译。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始为“例1”作注译: 一二,谓委曲也。言陵与己事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说,谓俗人不知也。(《古文观止卷五·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