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相互隔膜了两千多年的中西戏剧文化的见面和交流,始于十八世纪。之后两百多年,同交流一起开始的关于中国戏曲悲剧问题的讼争,不断地出现于打开国门、解放思想、振兴民族之时,于今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纷纭众口之中,不外两种意见:中国古代戏曲有悲剧;无悲剧。我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既然存在着如此之久、如此之对立的争议,它本身就证明中国古代戏曲与西方悲剧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并不是民族特征一词概括得了的,因为其中有些是根本性的差异。我认为,中国古代戏曲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反悲剧的倾向,这种倾向从戏曲的起源和形成时起既已存在,并伴随着戏曲的发展,体现在戏曲的题材与人物、冲突与情感结构、结局及审美特征等戏剧诸构成要素和部分上。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悲剧,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我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结局形式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纯粹”的悲剧;一种是“双重式”的结局方式.我国古代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悲剧精神,以及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世情小说”中所表现的巨大的震撼力量,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它所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国古典悲剧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王家东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75-77,81
在戏剧研究界,将大团圆与悲剧联系在一起,往往有着明确的所指——中国传统戏曲中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由此也引出了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等一系列的争论。尤其是大团圆的结局不仅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常见,在中国古代的叙述文学中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大团圆结局并不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专利,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司空见惯。从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出发,通过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的对比,研究这种大团圆结局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就能分析其中隐藏的深刻的社会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的是戏曲的叙述视角问题,它以人物出场白、人物心理、鬼神人物的叙述、人物的上下场诗和剧目的总题诗四种形态进行代言性全知叙述。而在中国古典小说向戏曲嬗变的过程中,存在由小说的多元性叙述视角向戏曲的代言性全知视角转变现象。戏曲具有一个人物、多个人物叙述里、高于整个人物世界和故事世界的全知叙述视角,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实质是由小说叙述视角的多元性,转化为戏曲代言全知叙述视角的多层次性,本质由小说主要是供阅读的语言艺术与戏曲是舞台表演综合艺术决定。  相似文献   

6.
文言小说是以形象性叙述为主,戏曲文学以意象性叙述为主。通过同一题材从唐小说到明戏曲嬗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文言小说叙述更倾向于形象之美、叙事之美、理趣之美,戏曲文学叙述更倾向于意象之美、诗境之美、情趣之美。  相似文献   

7.
作为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历史悲剧,《西蜀梦》与《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带给观众以紧张、悲壮甚至崇高恐怖的悲剧美感不同,它所带来的是对英雄逝去的无限伤叹与惋惜之情,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词诗中那种感伤流逝之美。可以说不仅是对古典诗词中感伤悼亡一类悲剧性情感体验的承续,更是古代戏曲在表达人生悲剧性情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这一悲剧美的形成恰与该剧以回忆时间为主体的时间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古代小说和戏曲各自的概念均表现为纷乱庞杂。小说与经、史、诗歌、散文等不分;小说概念经过了从丛残小语到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故事的发展过程。戏曲概念与戏剧缠杂不清。尤其是小说与戏曲两者混杂的现象由来已久,这与通俗文学作品遭受歧视,小说与戏曲共同点甚多以及评论家的小说观有关。  相似文献   

9.
作为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历史悲剧,《西蜀梦》与《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带给观众以紧张、悲壮甚至崇高恐怖的悲剧美感不同,它所带来的是对英雄逝去的无限伤叹与惋惜之情,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词诗中那种感伤流逝之美。可以说不仅是对古典诗词中感伤悼亡一类悲剧性情感体验的承续,更是古代戏曲在表达人生悲剧性情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这一悲剧美的形成恰与该剧以回忆时间为主体的时间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本叙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戏曲、说唱小说作中广罗穷搜,艰辛拣出目前可以见到的、有关包公戏曲的诸多作品或字。本编立目以古代南戏、戏剧、传奇为限,各地方戏曲中的包公戏中的包公戏,只在追述源流时叙述之。所录以现存剧作为主,作和版本简略介绍。已佚剧目,注明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在戏剧《民意党人维拉》中构建的人物双声部及多声部对话的复调特点,认为在这部剧中作者采用政治叙事、性别叙事及情感叙事等方式呈现了戏剧冲突,通过描绘世俗人生的政治与爱情悲剧来成就艺术美的殿堂,展示了他戏剧创作的现代性和早期叙事的唯美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2.
王微 《海外英语》2012,(10):206
Macbeth is,both by expectation and by means of the exposition,set up as a classical tragedy.The very title of the play,The Trag edy of Macbeth,encourages the assumption on the part of the audience that Macbeth is indeed a tragedy.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ross-cultural angle to the plot of the tragedy of tragedy Macbeth analysi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appreciate Shakespeare’ s drama open up alternative thinking mode.  相似文献   

13.
简论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以神话、杂剧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剧精神是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状态。中国古典悲剧通过苦难的展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悲剧的内涵入手,可以观照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尤其是远古神话及元杂剧,挖掘其中的悲剧精神,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悲剧精神是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状态.中国古典悲剧通过苦难的展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悲剧的内涵入手,可以观照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尤其是远古神话及元杂剧,挖掘其中的悲剧精神,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作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的人生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无论从创作思想的确立,情节结构的安排,悲剧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悲剧结局的把握等方面来看,关汉卿对中国悲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6.
俄狄浦斯是西方古典戏剧中为人熟知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因为一个预言而改变。一些评论家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是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借助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对俄狄浦斯在《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成因进行解析,则可以看出他的悲剧不过是当时由复杂的自然、社会条件下的政治权力斗争造成的,是人为操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介子推故事最早见于《左传》的记载,从行世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尤其在后世民间叙事的介入和传说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传承沿袭至今。同时介子推故事也为戏曲的创作继续附会缘饰提供了借鉴的意义和发挥的空间,元明清戏曲中的介子推故事在人物形象、结局设计等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戏论和曲论中未提及过"悲剧"一词,但存在着大量被戏论家称作"悲愤激烈"[1]、"惨绝悲极"[1]的戏曲创作,这些"惨杀"、"苦情"戏已具备了明显的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中国戏曲中的"忠义惨剧"(英雄悲剧)最接近西方古典悲剧的概念与内涵,笔者试图从题材、角色、结构、冲突等各方面分析我国英雄悲剧的内在形态与精神实质,确立中国古典英雄悲剧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is the second of two articles that are connected in a reading of The plague by Albert Camus. The other article is a determined narration of the events of a tragedy that befalls a city on the coast of Algeria. That article resists analysis beyond the decisions that are made regarding text to use, and of course interpretations to make. This article is juxtaposed to the first, with the intention of taking key themes of education and narr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m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other tragedy and another kind of narr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narratives of government education policy a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event of a tragic earthquake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The government narratives are then replaced by the narratives of Oran to consider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ragedy and edu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o think about the ways in which the narrative relates to the tragedy and to any learning that might happen as a result of, and during, a tragedy.  相似文献   

20.
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极其典型的一部关于梦的悲剧——它以梦为主题又真正具有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