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发言要先举手,不举手擅自发言,教师历来持否定态度。对这种“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市杜会科学院上官子木先生有如下见解。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学生在“接茬”扰乱了以老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局面的固有秩序。其实,学生的“接下茬”是课堂上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殊不知,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是极其有益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能按教师的“下茬”,这本身就说明他注意听讲了,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于上学期听了两位新教师的课。一位新教师了解到这个班的纪律较差,于是刚上课就宣布:“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们要评一个红花少年组,下面老师就看哪个组的同学最遵守纪律。”此话很见成效,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有良好表现。下课前,我正猜测这位老师如何开展评比,谁知他却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差,红花小组我们就不评了。”到了“以后”,学生对他的话也就不再理睬了。另一位新教师上课时,提问必喊几个尖子回答,于是,举手者寥寥。他大概也发觉这样不妥,就在课堂上反复动员:"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错了也不要紧。"小学…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举手提问”不可缺少,并被作为课堂的一条纪律。不举手就发言,被称为“接话茬”,而“接话茬”在课堂上是不准许的。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接话茬”是与成绩差和调皮的学生联系在一起的,好像“接话茬”是他们的专利而加以禁止。现在自己成了一名教师,才知道当初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随便接“话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 ,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 ,学生只能正襟危坐 ,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 ,不可越雷池半步。后来“放宽政策” ,学生随教师所问 ,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接在教师讲话之后插话(提问或释疑) ,就会被定为乱“插嘴” ,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  相似文献   

5.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教师不喜欢学生“接下茬”的理由是怕扰乱课堂秩序,再有,不举手就回答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良后果或者冠冕堂皇的理由吗?仔细想一想,似乎仅此而已。我倒是在寻找不利因素的过程中找出了不少有利的内容。从学生方…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越少,到了初三、高中已很少有学生举手。许多教师无奈,只得采用“点将式”、“火车式”、“集体问答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举手发言”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自己有心里障碍,这手就是举不起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难题。据《文汇报》报道: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试行“不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新做法,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深受学生欢迎。经过近一年的试行,如今这一举措正在大境中学全面推行。大境中学…  相似文献   

7.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8.
教育视野     
无需举手 自由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老师们常常这样提示学生:“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三大原则,即女士优先,前排优先,经常发言的同学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教师们认为,“无需举手,自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学环节。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经允许后才可发言。如教师讲到某一环节或某一个问题时,突然有个学生接教师的“话茬”,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被打乱了,那可是“大逆不道”的,是违犯课堂纪律,学生一般也不敢。这学期,在教《蟋蟀》一课时,我提出“谁知道蟋蟀又叫……”还没等我说完,一个男生急不可待地,没举手就抢着回答:“蟋蟀又叫蛐蛐,书中说蟋蟀在平台上弹琴,实际上就是蛐蛐发出的叫声。这是我从课外书中了解到的。”对这位同学急切,甚…  相似文献   

10.
我在开始运用启发式教授法的时候,遇到的一个苦恼的问题,就是“启而不发”。也就是我在课堂上提了一些问题,学生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没有举手的,更没有发言的。这个时候,我心里很烦燥,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听课中我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学生连续两次回答(都说错了),得到的都是教师责备的眼神,至此后面的教学中这位学生没有再举手。这使我想起:课堂上,一部分些学生很少发言,是否与我们不够注意对他们出错的评价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出错时,教师怎么评价才比较恰当?调查:你很少发言是因为……如果注意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发言很踊跃,而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总是那几个“尖子”。这是为什么?随着年级的上升,学龄的增长,一些同学渐渐变得不爱发言,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否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13.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评价一堂课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怎样。而举手发言是其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于是有部分教师就片面简单地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和发言的多少。笔就曾耳闻目睹过这样几个关于“举手发言”的小花絮,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正以前,我总觉得学生上课不举手就发言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不仅有违课堂纪律,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思路、教师的讲课情绪,造成课堂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但上学期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插话"让我措手不及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篇文言文——蒲松龄的《山市》,这是一篇描写海市蜃楼的文学作品,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虽不常见,但学生在小  相似文献   

15.
要使班里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就必须使班里90%以上的同学积极举手发言,使他们的思路和教师讲的知识内容同步前进。但是,平时课堂上1/3的学生,甚至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举手不发言,造成课堂上启而不发,鸦雀无声。怎样使不发言的学生也活跃起来,积极举手发言呢?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不爱举手发言,一堂课下来特别冷清。课堂是个大舞台,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怎样让学生爱上发言,积极举手,让课堂活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激励化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激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关注学生内心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学生为什么不举手:懂还是不懂,想说还是犹豫,思考不成熟  相似文献   

17.
王业锋 《文教资料》2010,(20):154-156
初中学生课堂举手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探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上课举手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和"不举手"的学生心理动向,并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帮助和促使这些学生能积极自如地举起手来表现自己,大胆地畅所欲言,健康自信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一位同学到一个差班去实习。刚上课就宣布:“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们要评一个红花少年组,下面老师就看哪个组的同学最遵守纪律。”此话很见成效,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有良好表现。下课前,我正猜测这位同学如何开展评比,谁知他却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差,红花小组我们就不评了。”到了“以后”,学生对他的话也就不再理睬了。一位同学上实习课时,提问必喊几个尖子回答,于是,举手者寥寥。他大概也发觉这样不妥,就在课堂上反复动员:“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错了也不要紧。”小  相似文献   

19.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教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教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多了,也就格外关注起他来,并渐渐喜欢上了他。学生乙则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过去常常举手回答问题,当他看到学生甲也经常举手时,心里既不屑又有些嫉妒,于是倒不举手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甲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学生乙的学习成…  相似文献   

20.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里,都有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也都有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于是,那些爱举手的就得到了很多发言的机会,而不爱举手的则常常被教师忽略。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新的问答方式,这种方式,被学生调皮地称为——我的地盘我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