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5):120-124
隐喻延展是施喻者构建的根隐喻基础之上的结构拓展和意义延伸。依凭语言层级性,隐喻延展大致上可范畴化为短句延展、句子延展和篇章延展三种类型。隐喻延展建构方式是以语义场为内在核心的铺展和衍生。隐喻延展的深层动因是施喻者经由主体认知自洽,彰显施隐者生发隐喻的心理意图,帮助受喻者提供认知线索和锁定认知焦点,增强受喻者隐喻解读的容易度,以实现施喻者和受喻者双方认知视域的成功对接,并最终达到隐喻意义的协同承接和体认顺应的要旨。  相似文献   

2.
隐喻及意义的成功解读,需要受喻者与施喻者的视阈融合.从施喻者的隐喻构建到受喻者的隐喻解读,存在一个视角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语境、人生经验、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理解力和感悟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正确解读、错误解读、零解读、多种解读和故意曲解五种解读结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总是用具体的源域映射抽象的目标域。实际上,具体或抽象并不是某一个域的必然属性。王文斌提出,两个域之间的映射通过具体与抽象两两组合而成,即以具体隐喻具体、以具体隐喻抽象、以抽象隐喻具体、以抽象隐喻抽象。隐喻研究多集中在隐喻产物上,而对施喻者使用隐喻的目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探讨施喻者在运用这四种不同映射方式时不同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考察隐喻中源域"多元性"的认知理据,多恩作为施喻者基于其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以多元源域来反映一个目标域,把天体、圆、动物和器物等与宗教、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源域映射两性合卺,阐发两性合卺的内涵、两性对爱情的诉求和失去爱情的哀怨。研究表明,隐喻是施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认知的过程,设喻者作为行为和认知主体对时代生活和爱情生活的感悟所表现的矛盾、彷徨、复杂心理可以通过其源域的"多元性"来体现,设喻的手法体现了多恩情诗创作深受文艺复兴以降欧洲宗教和科学对爱情哲学思想的影响,反映的是多恩内心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一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发现施喻者对主体性的把握在这类隐喻的构建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隐喻的目标域也是隐匿的。主体自洽原则为此类隐喻机制的解读提供了恰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读;后者是指,译者将原文隐喻译入目的语之时还需要经过施喻主体自洽,并且从目的语读者作为解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入的隐喻能够契合读者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以分析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为手段来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中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体现了施喻者的三种认知聚焦方式:零聚焦、单聚焦和双聚焦。在解读过程中,正确把握两域之间能够构成映射的焦点是理解的关键。施喻者在对毒品及禁毒进行多面聚焦之后,把毒品视为魔鬼,把禁毒视为战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邪恶与反邪恶的两股对立力量。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旨在使人们对毒品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远离毒品。  相似文献   

8.
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由不同的符号模式呈现而形成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多模态隐喻不同于传统隐喻的区别特征,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过程,并且分析多模态隐喻解读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受喻者的解读。但是主体的经验异质性使得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或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自为性和受动性,隐喻效应的呈现需要经过四个认知机制组成的认知流程,是受喻者对两概念的相关信息进行自我筛选、确认、允准和自我满足等一系列心理商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的隐喻。政治漫画是图像和语言文字这两种符号相结合的一种视觉模态语篇,属于多模态话语;其通过图像和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构建意义,创造出完整的交际事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视觉图像分析理论,尝试分析3幅漫画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及文化内涵,并分析漫画创作者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对隐喻和转喻的源域选择的重要性,进而说明政治漫画如何依托概念隐喻将事件、人物、环境等不同要素进行整合,实现构图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保罗·德曼隐喻认识论的概念阐释和对文本的剖析方法,从理论上对文本隐喻进行分析,阐述文学隐喻的延续性、动态特征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文学文本隐喻的延续性是指隐喻机制的状态,是活性的隐喻,概念的对应。隐喻的动态性特征是指概念的转换,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抽象过程,或指转义过程。此外,在文学文本中,如果隐喻作为能指,文本实际隐喻的意义极可能是不确定的,事实和言语之间没有统一指涉性,那么隐喻就可能破坏文本的主旨结构。  相似文献   

12.
鲜明的隐喻性是米兰·昆德拉作品显著的艺术特色。在昆德拉的小说世界中,隐喻作为一种书写策略,不仅指修辞学和文学批评意义上的隐喻,也成为作家生存的诗性智慧。结合昆德拉本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其作品中的隐喻叙事进行阐释,这是深入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有力切入点,也是对其作品的终极意义进行探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韩礼德主要提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形式。概念语法隐喻指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过程可以隐喻成另一个过程(以及名词化),人际语法隐喻则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在《雾都孤儿》原著和简写本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都更多地存在于前者,且对意义表达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整合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它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隐喻理解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影响。概念整合一方面能使隐喻常规关系理解的过程实时化,另一方面能使隐喻的意义建构与推理层创结构化。  相似文献   

15.
尽管目前看来语法隐喻研究尚处于欣欣向荣之机,但是,一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包含的内容过多,而且很多内容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二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无法解决语义和语法形式无法割裂以及语义和语法形式的合理融合问题,由此使得语法隐喻理论未来的“消解”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消解”首先发生在术语层面,“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这些术语所遭遇的诸多理论问题可能使得它们最终被弃用或者取代。其次,“消解”也可能发生在理论解释层面,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可能最终导致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一是,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使得词汇语法层的存在受到质疑;二是,对意义动态构建过程的详尽描述和揭示可能消解“语法隐喻”机制的解释作用。最后,语法隐喻理论新解实质是对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从事物发展的螺旋形上升角度来说,“消解”的理论指向性是多维的,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扬弃。  相似文献   

16.
“错位说”是导致听话人误解“你是什么垃圾”逻辑语义的原因,而“领属转喻说”则实现了“你是什么垃圾”的逻辑语义,二者都与语言主观性有关。语言主观性作用于“领属转喻”与“概念隐喻”时,“你是什么垃圾”依赖说话人话语中的主观关键词来实现话语的语用功能。其中,语言主观性作用于“领属转喻”时,话语幽默调侃的语用功能得以实现;作用于“概念隐喻”时,客观事件开始主观化,话语自我调侃与行为排斥的双重语用功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语言系统的精华,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产生于建立在相似形基础之上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意象是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概念隐喻是由人类经验和文化意象衍生而来,其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类比。本文以以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取向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论隐喻中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定义、范畴对隐喻和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语法隐喻”主要是语法性状的某种偏离导致语义上不同程度的变异,“语法隐喻”现象与隐喻现象虽在范畴上有相互交错的部分,却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态势就是身体的姿态。就人而言,态势是最具有意义价值的一种思维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意义符号。我们之所以说态势是隐喻的,是因为人的身体本身就具有表意功能,然而这种表意是由人的大脑发出指令而形成姿态进而具有意义的,而赋予其意义或者隐含在态势中的意义的,正是思维的潜在行为。态势的隐喻价值主要表现在视觉、情感、审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话语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就必然涉及到隐喻与主观性、多义性、虚构以及隐喻的语言形式。隐喻表面的语词形式与逻辑并无多大关系。隐喻的不合理的语词并置本质上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