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民间有"长脚小儿郎,吹箫入洞房,爱吃红花酒,拍手命丧亡"的谜语,谜底为蚊子。夏日,蚊子虽小,危害甚大。《庄子·天运篇》曰:"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在《谈圃》中还有蚊子咬死人的记载:"秦州西溪多蚊子,使者按行,左右以艾烟烘之,有厅吏醉仆,为蚊子所啮而死。"人们对蚊子深恶痛绝。宋代欧阳修有诗曰:"蚤虱蚊虻罪一伦,未知蚊子重堪嗔。"明代李时珍在《本  相似文献   

2.
说“蚊     
蚊子,是夏虫之一,专以吸血害人为生,向来为人深恶痛绝。 恰好,明朝有一首散曲《咏蚊》(见明代金銮著《萧爽斋乐府》集中《北落梅花》),对蚊子的形象作了十分深刻的描画。好在此篇文字很少,不妨照抄如下: 明明的去,暗暗的来,怎当他毒如蜂虿。死来头上还不睬,天生的嘴尖舌快。 请看,这些傢伙可恶不可恶?可恶极了。它们有时明目张胆,有时又偷偷摸摸,明去暗来,阴险狡诈,磨牙吮血。它们生就一副丑陋不堪的嘴脸,血吸饱了,还要自鸣得意,嚷嚷不休,直到恶贯满盈,大祸临头,仍然死不知罪。  相似文献   

3.
下面,我来略举一些《全唐诗》中和蚊子有关的篇章。 韦应物曾留心观察过琥珀里的一只蚊子标本。“曾为老伏神,水足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咏琥珀》)” 喜欢观察事物的诗人,还有股尧藩。他闲着没事,观察过蜘蛛逮蚊子。“鹰拳擒野雀,蛛网猎飞蚊。(《奉送刘使君王屋山隐居》)”  相似文献   

4.
咏蚊赋浅论     
咏蚊赋对蚊子的描写是多方面的,但是总起来看,这些作品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四个方面来对蚊子进行描写的:体态、声音、吮血、活动状态。赋家们还借助蚊子来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态度或人生志向。蚊之意象类型有两种:害虫、奸邪小人。  相似文献   

5.
酒醉的蚊子     
盛夏的一个傍晚,我在家里看电视。正当我看得高兴,几只蚊子围着我的小腿飞来飞去,有几只蚊子停在我的腿上,肚子红红的,看样子是刚吸饱了血。我猛拍了一下,手心里留下了一个鲜红的血印。“嗡嗡”,几只蚊子还是不肯放过我。  相似文献   

6.
猴与文学     
猴,猿属动物,其形象早已咏人子秦汉文学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记》:“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张晏注释说:“沐猴,猕猴也。”  相似文献   

7.
漫话谜语诗     
谜语诗植根于民间文学的沃土,大都幽默诙谐,情趣盎然,便于传诵,便于记忆,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谜语与诗歌都是凭借丰富的想像,并对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作形象的概括,也就是说谜语的创作跟诗歌的创作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构思时都要遵循形象思维的原则,同时,又都是使用“比兴”的表现方法。例如,民间流传有一首咏撑船用的竹篙的谜语诗:  相似文献   

8.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至春秋年间。《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说:“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里的“先生”是始生的意思,即现在所说的“头生”。《论语》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记载。这里的“先生”,指父兄长辈。稍后,在《孟子》中有:“先生为何出此言也?”这里面指的“先生”又有了  相似文献   

9.
吾班Z君     
Z君乃吾班之笑料。李白、杜甫这些诗仙、诗圣流传千古的绝句经他“深加工”,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之“绝句”。下面举例一二,以饱诸位之笑福。一日,Z君学到《春晓》,“吟诗作赋”的兴致一下子涌上心头,于是吟道:“夏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喷上敌敌畏,宝宝好睡觉。”《春晓》被改成这样,乃国哀也。我敢打赌,这位Z君一定天天被蚊子叮,要不他怎么会把《乐游原》改得如此“辉煌”:“向晚意不快,欲把蚊虫卖。价钱无限少,只求痒不来。”果然不出众人所料,Z君被蚊子蜇了数千口,身上疤痕累累。被蜇疯了,乃发“疯蚊病”,故写出如此“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0.
大战蚊子     
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做作业,突然手臂上传来一股疼痛。循痛望去,我发现一只蚊子正在疯狂地吸血。我忍不住怒气上涌,大声骂道:“你们这些臭家伙,怎么老是来吸我的血啊,我招你们惹你们了吗?”蚊子趴在我的手臂上,一动不动,还得意地翘了翘尾巴,好像在说:“我就不吸别人的血,就喜欢吸你的血,你能把我咋的!”“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这么嚣张的蚊子呢!”想到这里,我伸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正得意的蚊子拍去。只听“啪”一声响,那只耀武扬威的蚊子被我的“降蚊十八掌”给拍死了。  相似文献   

11.
谜语知识知多少我国的谜语,在古代称为廋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说:“古之所谓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廋辞”在《国语·晋语五》里就有记载,说:“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韦昭注曰:“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说明在古代就把谜语用到外  相似文献   

12.
咏蝉     
唐代虞世南有一首《咏蝉》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诗人着重抒写蝉的“饮清露”,在高树上鸣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的特点。清代沈德潜对这首诗批道:“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代骆宾王在唐高宗时任侍御史,不久便得罪入狱。他在狱中感慨万端,写了一首有名的《在狱咏蝉》诗。诗中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既如实写出了蝉的形象,又巧妙地比喻宦海艰险,冤屈难伸。唐代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相似文献   

13.
《玉台新咏》所录《燕歌行》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刻《玉台新咏》录曹丕、陆机、萧子显作品,恰恰显示出《燕歌行》“闺怨”从“秋风萧瑟,,到“初春丽日”的发展三阶段。明人之所以将萧绎、庾信之作滥增入《玉台新咏》,是因为其作品思妇与将军的形象交替出现而《燕歌行》又有新意味。唐代《燕歌行》,“闺怨”成为了“士怨”,自我人生感慨有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所需工具:电蚊拍一支,小剪刀一把(越小越好)。第一招:活活饿死法先用电蚊拍电一只蚊子,时间要短,只要把它电晕,不要电死了,电死了可不好玩。抓起被电晕的蚊子,用小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蚊嘴(吸管)剪去。小心,不要剪去蚊头,不然蚊子死了可没得玩。再把蚊子放进蚊帐(为什么?呵呵,接着往下看)。过了一会儿,蚊子醒了,咦……嘴巴没了!还会飞,哈哈!它再也吸不到你的血了,只好活活饿死。第二招:活活气死法用电蚊拍电晕一只蚊子,用小剪刀小心剪去蚊子最前面的两条腿。经本人N次研究,发现蚊子要吸血一定要靠最前面两条腿才能平衡支撑蚊嘴,如此才能瞄准血…  相似文献   

15.
绘出传播疟疾的蚊子基因图谱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最近宣布,他们已绘出向人类传播疟疾的最主要蚊子种类——冈比亚按蚊的基因组序列图谱,这一成果有望用于研制防冶疟疾的新式“武器”。疟疾这一古老的传染病如今仍在威胁人类。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亿人感染疟疾,近300万人因此死亡,其中90%发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蚊子会通过叮咬、吸血将疟疾寄生虫传播给人。科学家们形象地说,在疟疾传播过程中,蚊子是“枪”,寄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中,你或许见过这样一种蚊子,它们身上有白色的小点,被称为“花蚊子”,其实,它们的正式名称是埃及伊蚊,专吸人血。科学家很好奇,埃及伊蚊是如何辨别哪些是人,哪些是其他动物,于是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推测,埃及伊蚊是靠气味来找到人类的。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他们想到了一个“有味道”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蚊代会     
一次蚊子国代表会议如期举行。据新闻发言人会前透露,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如何赢得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生存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我蚊生存问题,也是关乎我蚊民族的发展问题。这次大会由救蚊阵线领袖主持,蚊子国首相作了《当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指  相似文献   

18.
提起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 ,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从这首《石灰吟》来看 ,于谦很善于以诗咏物言志 ,既把所咏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 ,又能很好地体现自我的人生精神。他的《咏煤炭》也是这种风格。《咏煤炭》是一首煤炭的颂歌。于谦以“凿开混沌见乌金”直接入题 ,那蕴藏着光和热 ,饱含着温暖的煤炭从大地中被挖掘出来 ,其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于谦说得很生动 :身为“爝火”的煤炭虽小 ,但它点燃后带给人们的温暖 ,让人感受到似乎是浩浩的春意重…  相似文献   

19.
在《动物怎样吃东西》的教学中,当我讲到“蚊子是用吸管来吸取人血为食的……”时,张瑞突然举起了手,站起来说道:“老师讲得不全面,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吸食人血,只有雌蚊在产卵前才吸食人的血,为了使卵成熟。蚊子主要以花蜜、植物汁液为食。”此刻教室内鸦雀无声,大家都以惊奇的眼光注视着张瑞,也等待着我的反应。我首先表扬了张瑞同学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勇于指出老师讲课中的不足。接着,我顺势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应是实事求是的,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谈谈个人的看法。”  …  相似文献   

20.
“我恨你,恨着你,就像老猫恨小鼠,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恨着你……”你知道这首《老鼠爱大米》改编后的虽然有点不顺口但还算可以的歌中“你”指的是谁吗?它就是人人厌恶、臭名远扬、凶狠毒辣、歹毒恶劣、不知好歹、“叫”里藏刀、无法无天的可恶的蚊子!俗话说:“知蚊知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