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十年前,作为一名医学生的我决定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应聘编辑工作,为了弄清编辑究竟是干什么的,我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材料,从中我发现了关于编辑角色的定位有共同的一句话"为人做嫁衣",这是我对编辑工作的最初理解--为作者出版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2.
命运安排,我从一个用档案的变成一个搞档案的。从用到搞、到干、到管,从查档到被查、备查和待查,随着角色的转换,我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加深,对档案工作油然而生敬意,也对自己先前诸多无知愧赧不已。  相似文献   

3.
做编辑的命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毕业时留校在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后来到出版社,干的仍然是编辑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没有挪过窝。 由于不泯的好奇心,直到今天我仍然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当接触到新的知识新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常听到同行流露出泄气的话,说什么“咱这些搞新闻报道的人,成天东跑西颠,抄抄写写,没干头。”我认为这样说不对。我是山东省博兴县广播电台的一名编采人员,今年57周岁。干新闻编采工作已三十多年。有的朋友曾对我说:“你干这一行大半辈子啦,没干够?”我回答:“没够!”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搞新闻报道工作非常有意思。当自己采写的稿  相似文献   

5.
董锦鸿 《图书馆论坛》2005,25(3):230-230,171
人生的际遇有时真神奇,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干图书馆这一行,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我从学校毕业后按专业被分配到经济部门,干了20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开放后机构撤并,1990年我被转到肇庆卫生学校,安排到图书馆工作。这是多大的转折啊,我该怎么做?是平平庸庸地消耗人生,还是知难而上,迎接挑战呢?我选择了后者,十多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  相似文献   

6.
常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叫苦”:基层活动范围小,没有什么好写的。我在基层干了十多年通讯报道工作,先后被军内外报刊电台采用稿件470多篇,回顾自己搞新闻报道的实践,最深的体会是要做到“四到”。一要眼到。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在什么地方采访,都勤观察,细分析。如到连队采访,总要看看黑板报、墙报,俱乐部和值班日记,并参加他们的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往  相似文献   

7.
我在大学是学物理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人们都说学理科的人是交了好运。加之是上师范院校,觉得学好物理能上好课就行了,对写文章没多大兴趣,压根就没想到以后去当个记者、编辑。196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在随州搞“四清”运动。记得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是“四清”工作队员到一个大队支援麦收,第一次领略到当“记者”采访、写稿的艰辛。如果说王维的作品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话,那么,我在写第一篇稿件时则是划了又撕,撕了又划,多亏当时襄阳地委统战部的罗卜瑞同志帮助修改,才得以出笼。后来,我被分配到原地委宣传部工作。到1968年初,地委机关工作瘫痪了。说的是搞“斗、批、改”,实际上人心散了,干部职工干不成事,呆在家里“斗炉子,劈(批)柴火,改善生活”。我当时是光身汉,没有“斗、劈、改”可干,心里总不自在:“党培养了我十多年,教育我入了党,成天吃了玩,玩了吃,不是滋味。”我看到地区报社的同志成天有事干,便  相似文献   

8.
汪言海 《新闻世界》2008,(11):12-13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在安徽日报社驻六安记者站工作。1979年7月中旬.我从六安地区农业局的简报上看到了一份调查材料,这份调查对山南区的包产到户列数了“十大罪状”。我想,包产到户既然如此不好,中央文件(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规定不许搞,为什么还有人要搞呢?我决心沉下去,查个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9.
我于1994年3月由组织安排到县档案局工作,此前,我先后在基层乡镇、县妇联工作,对档案工作接触不多,县委调我到档案局任局长时,当时确实也曾迷茫过、动摇过,不愿意到档案局来,领导、同事们多次同我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我也找档案部门的同志了解学习,逐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便坚定了干好档案工作的决心.由原来的不愿意干,到安心干,而且还下定决心要把它干好,这一干就是十年,回顾十年间的酸甜苦辣,我的体会是在岗必爱岗,爱岗须敬业,事在人为.即使再冷清的岗位、再贫穷的部门,只要真心热爱,踏实苦干,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工作就会出成绩.……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工作,调查十分重要。但是,有些基层通讯员认为,身在基层,人熟、情况熟,获得材料多,不必在调查上多花精力;还有一些初学新闻的人,认为搞调查无非是找几个人在一起我问你答而巳,然后关起门来编编写写。我在基层搞新闻工作已十多年了,长期实践使我体会到,调查工作是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综合训练和检验,学问大得很,越是基层通讯员,越是初学写作的同志,越要打好调查工作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可我正是这个年龄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路的。1998年秋天,我所在的河北省清河县农发行行长看我文字基础还可以,让我搞宣传报道。我自知才疏学浅,可又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干了起来。凭着自己干什么工作都尽心尽力的热情劲,半年时间就赶写了几十篇稿子寄出去,结果仅是在《邢台日报》上看到一篇几十字的“火柴盒”。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报道的“料”。迷茫之时,我被农发行邢台分行推荐,于1999年初参加了《邢台日报》新闻培训班,经过编辑老师们的点拨,我很快悟出了:写新闻,光有热情还不够,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校是一九七二年复办的,当时一无设备、二无资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才决定成立科技情报室,由我负责;并创办了校刊《邵农科技》(1978年因学校更名,改为《涟农科技》,也由我兼管;另外,还要负责资料的收发、对外联系、以及校刊的组稿、编辑、联系印刷和校对等工作。这些年来,我除了教课和搞点试验研究外,这一工作一直由我一个人兼着搞到现在。 从  相似文献   

13.
我到新华社来参加国内工作会还是第一次。新华社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新闻机构,有一支非常强大的、素质较高的新闻工作队伍。在几十年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也培养了很多很多的人才。在去年那场风波当中,绝大多数地方分社表现都非常好,受到了表扬。当然,在此期间也有若干经验教训。搞新闻工作要想完全不出错,是根本不可能的。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每天都得表态,不象搞别的工作,如果对事情一下子看不清楚,可以先研究研究,三天以后表示一个非常鲜明的态度,谁也不觉得他有错误。但是新闻单位就难办,就不能等我想三天再表态。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的编辑朋友催我这个老读者讲点闯海南的见闻,讲点带“海味”的信息,我想:借此整理一下印象,给新闻界特别是地市报界的朋友稍个信,正好。我到海南十个月了。当初,可说是糊里糊涂被“推着走”的。去年6月,中共海口市委决定面向全国招聘晚报总编。在海口工作的两位年轻记者写信、打电话问我:“到海南来继续领着我们干,行不行?”我随口打哈哈,就说:“这有什么不行?”没  相似文献   

15.
我原在银行当信贷员,1984年担任副行长后,主抓业务工作,发现在宣传报道方面我行处于薄弱环节,决定下功夫抓一下,自己带头多写多练,从此便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在报刊及电台上发表七、八十篇文章,被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爱这项工作,只有爱得深,才能干得好。我工作繁忙,还要挤时间写稿,对此很多同志不理解,一些人还“吹冷风”。这些都没动摇我搞通讯报  相似文献   

16.
我是在一九七六年二月参加《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六个年头了。要是有人问我,你参加这一工作主要的体会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一个字,就是“苦”。俄国诗人N·罗札诺夫说:“不用拿困难的铁匠活儿去折磨他,不用派他到矿山去干艰巨的工作,让他去搞词汇吧——仅此一件就够了,这种劳动本身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艰苦!”  相似文献   

17.
我的星期天     
每逢星期天,我总喜欢当一名“业余记者”。我在物资部门工作,每天上班总是认认真真地干。星期天却是我自由支配的天地。在人堆里钻、在工厂车间跑……自喻为搞“地下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钱文霖编审是我的导师,自我第一天当上编辑起,就在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1988年我有幸成为他的开门弟子,师从钱老师研究科技编辑方法论.十几年来,钱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编辑、研究、事业和人生的认识.钱老师是属牛的,他曾经以牛自喻回顾了他所走过的编辑之路,而牛的默默耕耘、奋力开拓、淡泊名利正是钱老师20余年的编辑生涯和人生历程的极好写照. 1 牛之耕耘 牛的最大特点是能干活,牛的可敬品格是奉献. 钱老师是1973年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开始是主编<湖北青年>杂志,1979年后又由组织安排去办<华中工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一直干到退休,其间,还同时在我校出版社主持编辑工作10余年.  相似文献   

19.
“我天生就是干新闻的料,我感谢这个职业。”问起刘雅鸣干新闻的体会,她的回答坦率而自信。 1989年,刘雅鸣自西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了。这十年来,她尽心尽贵,兢兢业业,把自己的对外报道业务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总社和分社的表扬,最近又被评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我出身农村,在县电力局专职从事资料宣传和通讯报道工作。掐指一算,从迈出高中校门至今,新闻报道工作也搞了13年了。说感触,归结起来一句话,我就是爱干新闻这一行,是新闻报道这块园地培育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