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人叶燮说:“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有胆者有摇山撼岳、翻江倒海的,也有踏雪无痕、履水无迹的。明末散文家归有光当属后一种。他的散文风韵疏淡,清而能瘦,感情真挚,悖理逆情的用语,更是风味  相似文献   

2.
有不少同学因成绩不好,被称之为"差生".差生一般难以写出好作文.差生能不能写出好作文呢? 要他们写出好作文,就必须从他们的优势入手,因势利导才能收效快,进步大.优势究竟在哪里?古人云"辞溢乎情","因情生文".  相似文献   

3.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4.
南昌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话的"是"字念[J ],南昌普通话念[si],大致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动词,和普通话动词的"是"用法一致,如"渠(他)是北京人".另一种是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外地人来南昌,常常发现南昌人在讲话时常用上一个非动词的"是"字,即使在用普通话交流时,也会不时地冒出个"是"字来.例如:  相似文献   

5.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举例六忌     
议论文写作中,举例是用来充实内容,论证论点的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方法.举例有六忌:一忌知识错误,二忌陈旧僵化,三忌繁琐冗长,四忌不够典型,五忌时空倒置,六忌逆情悖理.望同学们在写作中避开这几大误区.  相似文献   

7.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8.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婉约派词人。词作备受推崇,有评说"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己。"  相似文献   

9.
要把学生带入一种快乐和享受的境界,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本文指出,中小学体育课应重在"情"、"乐"与"美",如此方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谈"雅"     
王颖 《现代语文》2007,(4):114-114
一、引言 近年来,在书面语和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雅"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比如化妆品的名字:妮维雅、蔻雅、欧莱雅、雅倩、雅芳、雅嘉、雅姿、雅顿、稚诗兰黛等等.虽然这些名字中有音译和意译的,但却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雅"字.本文就现今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雅"字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地方.这篇文章选入中学课本经久不衰.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师用书>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翻译使人有一些不解.通过查找资料和询问有经验的教师发现有以下两种意见,其中焦点存在于"悉如"一词,它们是:  相似文献   

12.
<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名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句质朴无华的叙述,貌似平淡无奇;且夹在描写桃花源美妙境界的精彩语段中,却与之无甚关联,似乎是不经意之笔,甚至显得"多余",因而往往被人忽略。然而,仔细思量,又令人颇觉"逆情悖理"。  相似文献   

13.
举例六忌     
议论文写作中,举例是用来充实内容,论证论点的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方法。举例有六忌:一忌知识错误,二忌陈旧僵化,三忌繁琐冗长,四忌不够典型,五忌时空倒置,六忌逆情悖理。望同学们在写作中避开这几大误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诗的本体--"情气"着眼,解读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对这一诗学细胞中所包涵的"情、象、意"等诗的基本要素,作了深入的"细读";同时,本文还从诗学的审美心理和创造心理、从语言学的语言传承、语言传达、读者接受等角度,对王安石这一诗性创造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7):105-106
自从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以来,"农民工"这个新词语频繁亮相报刊、电视等媒介.并且,有时"农民工"与产生更早的新词"民工"·互不相让,像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2004年12月30日播出<为了64个农民工>时,对"到城市打工的农民"这一群体使用了三种称谓--农民工、民工、工人.  相似文献   

16.
刘丽辉 《现代语文》2007,(2):121-122
"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因为,方块汉字,念起来是一字一音节的,惟独有一种带"儿"字的词,如"花儿、鸟儿、草儿、书本儿、冰棍儿--"是两个字一音节,其中做词尾的那个"儿"字并不单念,而是与前一音节合成了一个音节,即,使前一音节"儿化"了.  相似文献   

17.
孙永选 《现代语文》2006,(2):123-123
"徒"是一个常用字,但是常常有人把它拆分成左右结构,其实是弄错了这个字的字形结构.<说文解字>释其义为"步行也",字形结构分析为"从辵,土声",是个形声字.在字形演变的过程中,隶书和楷书都把义符"辵"上部的三个撇拉长,成了"彳",把下半部分"止"写在了"土"的下面,把声符"土"挤在了右上角.巧合的是,右边凑成了"走"字.这样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徒"是"彳"和"走"组成的左右结构的字,而且与其意义"步行"还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8.
范崇高 《现代语文》2006,(10):16-16
<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一针见血"栏目内有<"胆如牛"闻所未闻>一文,指出<联合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贪官缘何胆如牛"有误,并且说:"要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不如把'胆如牛'改为'胆大包天'或'胆大妄为'." "胆如牛"的说法确实闻所未闻,但仔细分析,恐怕作者原本用的是"胆如斗",在编印过程中,不知在哪个环节误成了"胆如牛".  相似文献   

19.
邢永革 《现代语文》2007,(10):82-82
山东方言中表示蹲坐这一动作的有"孤堆""孤几"等词,且在不同的方言片有不同的说法,如跍蹲(济南、青州),跍几(菏泽),跍低(滨州),跍得(桓台、寿光),跍堆(济宁、曲阜等),跍死、蹲乎(牟平)[1].其中"跍"音"孤",皆为不送气音.  相似文献   

20.
高考十几天后,我用一根冰糕买通了小弟,要他为我打电话查分.他才12岁,还不懂得"高考"这个词的含义,更不知道高考分数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我多次在电话接通后猛地放下电话,生怕会有不好的结果.小弟笑嘻嘻地接过我手中的冰糕,说:"姐,好棒哦--400多分呢!"我听了瘫坐在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