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群体和谐的心理倾向和障碍 (一)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逆反心理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与老师或家长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事事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表现为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学校作对。被动型逆反心理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刺激或其它条件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与教师和家长意愿相违背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意志相抵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有两种类型.一是主动型逆反心理,即受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有片面看法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的意志相对抗.如学生在课堂上乱说乱动,教师瞪着眼骂:"你们这些猪!"显然这话会刺伤学生群  相似文献   

4.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或事件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逆反心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他们对老师或长辈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要遵守公共道德.爱护公物.他偏要不遵守社会公德,破坏公物,甚至公开顶撞等。当然,青少年学生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受家庭影响.有的受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是因自身心理素质、知识程度、爱好、兴趣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对策贾凤玲逆反心理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中的特殊心理活动,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的行为意向,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于一定情境之下感知、认识、接受事物时所持的一种特殊反对态度。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自负型。这类学生自我评价很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揭示了逆反心理的涵义、表现,并对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消极的逆反心理的预防、控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7.
<正>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其特征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是一种有意识地脱离习惯思维轨道而向相反思维方向发展的探索。大体上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逆反心理的形成,一般是被教育者对某些现象、某些问题有片面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对抗。如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而共产主义道德、雷锋精神或为人民服务等总是与其格格不入;或者因为自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初中生对新事物有很浓的兴趣,可是,一旦他们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逐渐消逝,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和烦闷的表现。逆反心理在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我的体会。一…  相似文献   

9.
吴师 《中学文科》2007,(8):116-117
现实中由于学生逆反心理存在,学生思想工作中传达的某些内容往往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思想工作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常见外在表现为对思想工作传达的内容不予理睬.驳斥思想工作中的某些论点,歪曲或误解思想工作中传达的内容等。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握住学生内在的心理规律,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条件,将学生逆反心理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干扰教学的现象,造成教学秩序混乱,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如,有的学生对教学形成逆反心理,违犯教学纪律;有的学生则过于焦虑,情绪不稳,恐惧不安;有的学生由于自制能力差,频繁发生与教学不相干的动作;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神经过分敏感,表现出胆怯忸怩,不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冯宁昌,王佩爽有些文章认为,逆反心理在大学生中易于出现,是青年行为偏离的一种类型,应作为青年行为中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探讨。有的则把逆反心理视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或不正常的病态心理。笔者对上述意见不敢苟同,兹陈述浅见,意在...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得更突出一些。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则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表扬某个学生,其他同学越是看不惯这个学生;过分批评某个学生,反而激起其他同学的同情;越是禁止学生某种行为,而重复该行为的学生。反而日渐增加;等等。这类现象都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种违背常规的心理活动,通常表现出多种特点:一是对立性。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众人和常规相对立的言论…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同常态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如有的人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身处逆境表现出的积极抗争。逆反心理更多地表现出它的消极作用,它是一种与正确教育相抵触的心理定势,本文所述的逆反心理即是指这种消极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很多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方式和程度有差异,但给中学生健康成长构成障碍,给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甚至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周胜华 《湖南教育》2004,(19):47-4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相似文献   

16.
品德教育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赵蓓在对中专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有的教育者来说,总觉得工作做了不少,但收效甚微,或者是劳而无功,或者是感到得心应手之时,竟又出现了负效果。之所以如此,则是学生逆反心理的作用。一、什么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缘起 现代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必要的知识技能,还应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不少教师把中学生当作应试备考的“机器”,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正常的发展需要,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严重的逆反心理。目前,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行为已使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相对紧张,同时也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有利于巩固学校教育成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在学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听话""顶牛""对着干"等,深为教师所头疼。笔者认为在学生成长中极端的逆反心理才是有害的,一般性逆反心理是有益的。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老师们完全可以将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正向引导,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学生家长管理学生的时间减少,大部分学生回家后,都是跟着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当代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大,已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成绩一直提高不上去,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加以引导,消除其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