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明 《视听界》2010,(1):120-120
两年前的“手记”里,我提到了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那个“呆子”士兵许三多,“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经过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和一轮国内房价飙升,人们不敢拿“呆子”当榜样了。一部《蜗居》,慢热,由“房奴”一族到全民关注,仅仅是其中的“色相”么?是它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生存的困境,触动了百姓的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2.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体毕竟不同于平面字媒体,它“稍纵即逝”,难以在手中把玩,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反复阅读、品味。尤其是现在一开电视机就是几十个频道“恭候”,加上每个电视台都着力“拼杀”的电视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最响亮的一句话大概要算得上“用事实说话”了。这绝不是《焦点访谈》的一句宣传词,  相似文献   

4.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今事。刘勰所讲的事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可以说是广义的用典。刘勰把用典故看成是文章之外的东西,是不恰当的,用典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用典究竟起什么作用?有哪些类型?怎样  相似文献   

5.
看过《复旦大学做思想工作变“我打你服”为“我引你通”》(见附稿)这篇报道的同志都说,稿子写得比较活,反映的问题也很实际。活,是手法问题,但是没有足够的材料,也活不起来。实际,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何反映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这个现实,可不是件容易事。  相似文献   

6.
湖北《孝感报》一九八六年八月五日刊登的小通讯《小两口的“悄悄事”》靠“动词当家”,以事物发展进程的“动感”来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这对于医治新闻写作中形容词太多、动词太少、“宣传腔”太重、可读性不足的通病,颇有意义。事物演进发展的“动感”,包含着情节的“动感”与细节的“动感”两个方面。而由于新闻要真,要快,要短,往往不允许从容展开,细细铺陈,即使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通  相似文献   

7.
灯下读史,不免要联想到新闻。史家与记者,虽说是各事一行,学分两家,在做学问上却是有径可通的。尤其是中国的史学,自古就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新闻可否“以史为鉴”呢? 司马迁著《史记》,世称“信史”,素为史家所推崇,何耶?他是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写书的,故“其言直,其事核,不隐恶,不溢美”。项羽失败了,在司马迁看来仍是英雄,矩鹿一战,把项羽写活了;刘邦  相似文献   

8.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9.
心神不稳——如果把脉,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当前“传统媒体综合征”,或许是恰当的.其实何止媒体界,实体产业乃至金融行业,也有类似症候.所以,前阵子华为总裁任正非亮相央视《新闻联播》,说出了他的“豆腐论”,也算一种“对症施治”.先来复习一下他的原话:“中国有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地去发豆茅,把豆芽做好.我们1 5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呀!”  相似文献   

10.
我是去年8月才开始真正“啃”新闻的,到现在已在《陕西农民报》上了两个头版头条;广播系统年终评选好新闻,我与人合作的稿件,还获得了地区的两个一等奖。要说有什么招,我的体会是:要写“新”、“巧”,莫求“大”、“全”。所谓“新”、“巧”,就是角度要新,构思要  相似文献   

11.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  相似文献   

12.
出版社办期刊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在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 ,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在我国一批很有影响的期刊就是出版社创办的 ,如人民出版社的《新华文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读者》、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等等。但是 ,出版社要从办期刊上寻求新的发展 ,还是这几年来逐步形成的共识。新闻出版署为了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从出版业的发展战略上作出了启动“社刊工程”的决策 ,把出版社办期刊作为一项工程来组织实施 ,并从政策上加以扶持。“社刊工程”的提出 ,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而是确实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期…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4.
以前,每当有人闹矛盾时,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规劝:“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现在可大不一样了:这“事”若有油水,才不跟你商量呢,“法庭上见”;这“话”如果“好好说”,谁愿意听?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改版,我奉调从工商处到二版编辑室工作。那是1989年初。到编辑室头一件事就是清理存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人物通讯就有数十篇、近百万字。这些人物通讯,绝大多数2000字左右,有新闻性,但往往被冗长的叙述、过多的描写所淹没。如果“排排坐,吃果果”,一天用一篇,需两三个月才能登完,岂不新闻变旧闻,“鲜鱼”变“死鱼”了吗? 怎么办?我思索了一两个星期。后来想起了《人民日报》的“凡人新事”。它一人一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很受欢迎,以至后来应读者要求,汇集成册,出书发行。我又想起前几年工商处开辟“四化闯将录”专栏的经验:新闻要写  相似文献   

16.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17.
1988年第12期《新闻记者》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短、快、活、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改革》,提法新颖独到。读完之后,却觉得作者还没有真正认识“真、短、快、活、强”这五个字的深刻涵义。新闻改革,包括的内容很广、很多。有新闻体制的改革,新闻政策的改革等等。通常说这是属于宏观的改革,此外,就是新闻业务的改革。“真、短、快、活、强”这五个字,是一位中央同志在新华社成立五十周年讲话时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显然是指新闻业务的改革或新闻写作的改革。上述文章认为,“‘真’——这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最低的、  相似文献   

18.
从女生小小系列图书《围棋小美女》、《淑女改造计划》和《想唱就唱》出版上市以来两个月内,“我爱欧阳小小”、“甄珠”、“小精灵”、“xu无piao缈”这些连字都写不全的网名纷纷加入到欧阳小小的QQ上来了。小小的QQ好友已迅速增加到500人。如果“小小”上线,会把你忙疯的,同时和十五个人聊都忙不过来。最小年龄的9岁,最大的有25岁,以11岁-15岁这个年龄段人数为最多。一时间,真正将出版和网络互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和小小成为朋友,聊学校和家里的事,甚至问书里的很多细节。这种新颖的形式就是中少社出版《女生小小》的全新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以平民的视角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是民生新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民生新闻节目广受电视观众青睐的根源所在,而“以服务创造认可”“好新闻,凭良心”“您的事就是我的事”等节目理念决定了民生新闻独有的“平民化” “本土化”和“亲民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一个“不死板,有思想”“兑实话,真帮忙”的主持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容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穿越荧屏阻隔的信任感.那么民生新闻主持人究竟如何“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