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丰富,涉及诗、词、曲、赋、文、骚等各种体裁。尤侗一生只娶了曹令一位妻子,夫妻之间感情很深。在妻子死后,尤侗写了138首悼亡诗词来悼念亡妻。这些悼亡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而且情真意切,感人至极,在悼亡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悼亡诗特指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中国的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思想内容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潘岳是最早以"悼亡"命题的西晋太康年间文人,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此后"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专门题材。通过挖掘诗歌内涵,再现潘岳其人其情。  相似文献   

4.
悼亡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历代都有著名的悼亡诗词作品。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情感深挚浓厚。他所创作的悼亡诗多达三十余首,而其悼亡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写梦来怀念亡妻,即“梦怀诗”的创作,来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怀念。在写法上用富有特征的侧面描写来抒写绵绵不绝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纵观历朝历代所作诗词,酬答的、应制的、抒情的、咏物的等等,可就是不见古人写给他们父母的诗词,这是为什么?按照古代礼仪,父子不能比肩,同桌吃饭还要讲方位,作为短篇小制的诗歌,子女赠给父母一首,是不合乎礼法的。因此,潘岳写了很多悼亡诗,只是悼念他的妻子。欧阳修想祭奠他的母亲,更是不能用诗表达,只是写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的悼亡诗在展现自己与妻子伉俪情深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悲剧性的命运,他在诗歌中以情为诗,用忧伤沉痛的笔调抒发了自我的真实情感体验。他把情感作为艺术传染工具,用独特的艺术视觉开拓了悼亡诗的天地,给诗歌带来新的境界和格调。  相似文献   

7.
汤秋平 《海外英语》2012,(13):243-244
作为悼亡诗之佳作,贺铸的《鹧鸪天》为读者呈现了凄凉的相思和悼念之情。此词上片写出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运用到借物喻人,借"梧桐"和"鸳鸯"来突出丧妻后的悲凉和孤寂。下片再现亡妻日夜操劳,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表现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以及深刻的悼念之情。该文试从概念隐喻的投射理论出发,通过对文中的"梧桐"和"鸳鸯"进行分析,理解此隐喻对整首词主题的认知解读,深化整首词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男性诗人悼念亡妻的专利,但女性悼夫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直到明清时期,涌现出大量女性诗人所创作的悼亡诗,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悼亡诗的定义,本文试以明末三位女诗人薄少君、沈宜修、商景兰为视角概述女性悼亡诗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9.
悼亡,古汉语中通常指丈夫悼念妻子。悼亡词,就是悼念亡妻的词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其妻王弗逝世十年后所作,这首词常被尊为悼亡的典范。纳兰的悼亡之作都写在其妻卢氏病逝到他自己逝世前的八年时间内。所以我们对悼亡词概念界定的依据,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其它。纳兰在致张见阳信第22札中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当指卢氏死后发丧埋葬事宜。纳兰对挚友道出了心里话,他的悼亡篇章正是他这种感情的形象化表现。他的悼亡词情真意笃,感人肺腑。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研究。本文拟将纳兰的悼亡词加以注释,旨在帮助青年同志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作品的内容,当  相似文献   

10.
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为其亡妻艾玛做了百余首悼亡诗,其悼念时间之长、悼念诗作数量之大、悼亡忧伤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哈代的忧郁悼亡特质。这可以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来加以探讨。通过文本分析,论述哈代的忧伤所经历的几个过程,即失落、寻觅、幻觉、幻灭到接受现实,从而呈现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忧伤的思考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悼亡诗歌从西晋潘岳开始,专指悼念亡妻之诗。潘岳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藩篱,写出了具有生生世世情愫的悼亡之作,并对后世悼亡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霞 《语文知识》2006,(11):40-41
《追悼》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为悼念亡妻而作,《哭聪娘》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悼念其妾新亡而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悼亡诗,却因诗人文学主张不同而各具特色:吴伟业创建“梅村体”,他的诗情藏于景.景因情活,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处处流露真情:  相似文献   

13.
从狭义角度来说,悼亡诗不仅指悼妻诗还包含悼夫诗。创作主体性别的不同决定了悼夫诗与悼妻诗在某些方面具有差异。《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一书中有近百篇具有代表性的悼亡诗,可以一窥悼妻诗与悼夫诗侧重点与揭示对象的不同。一方面,悼妻诗侧重表现诗人自我即悼亡主体的苦痛,悼夫诗则以丈夫为中心,侧重悼亡客体。另一方面,悼妻诗重在揭示妻子的贤良淑德,悼夫诗则是对丈夫一生中光辉处加以弘扬赞美。由这两个方面可体现出男性创作悼亡诗与女性创作悼亡诗间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唐旺珍 《文教资料》2007,(26):19-21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比较特别的题材,在潘岳后成为专有名词,专指悼念亡妻的诗作,然而悼亡诗一直不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最近二十多年,随着诗歌研究的深入,学者对悼亡诗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并在译析作品、个人研究论著、论文情况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中还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5.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乔任 《文教资料》2009,(15):10-12
人们普遍认为“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是作者对亡妻韦丛的悼念之作,表达了对亡妻一往情深的真挚感情。此诗因表达手法与表现形式的高妙,历来被推崇为“悼亡诗作”中的精品。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离思》五首之四并非“悼亡诗”,而是元稹为他年少时的爱人双文(即崔莺莺)所作的“艳诗”。本文认为《离思》五首之四非“悼亡诗”,很大程度上可能属于“艳诗”之列,并就此展开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7.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王林 《现代语文》2006,(11):30-31
元稹的妻子韦丛,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韦丛却离他而去。元稹悲不自任,为妻子写下诸多千古绝唱的悼亡诗。由于对元稹的生活品节后人多有争议,因而对其悼亡诗情感的真挚与造作、情缘真伪后人一直争论不休。孟子曰:“以意逆志”;鲁迅先生也强调:“解读作品要顾及作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我们要想正确解读元稹的悼亡诗就必须体会、触摸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9.
是枝裕和作为日本家庭题材的新生代导演,以细腻的表达和虚实交织的拍摄手法见长。在他的电影里,家庭男性成员的死亡、葬礼或忌日成为故事开端和情节驱动,女性悼亡者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成为导演关注的焦点。电影《幻之光》《步履不停》《海街日记》分别探讨了妻子对亡夫、母亲对亡子以及女儿对亡父的悼念。女性悼亡者不仅承受失去至亲的悲痛,而且在对亡者的记忆和追思中与旧的家庭共同消亡,或者建构出新的家庭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悼亡,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乍一看,"悼亡"一词似乎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就是"悼念"、"哀悼"、"追悼"的意思——但是,任何一种语文都有它的特殊性,"悼亡"这个词恰恰就是很特殊的一个汉语词语。也就是说,它在表示"悼念"、"哀悼"和"追悼"一类意思的时候,是有特定对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