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今年7月18日《南宁晚报》一版报道,一只重不足一两,白眼圈,全身毛色蛋黄的小鸟,12日在广西南宁市朝阳广场旁的鸟市以1300元人民币成交。读了这则消息,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一般干部的一年工资收入。也买不起重不足一两的小鸟。有的说,报上不加评介地报道这则消息,无异在宣传高消费。议论之际,我想起今年5月31日《广西日报》第二版的《开洋荤》这篇不长的通讯,报道南宁市明圆酒楼出售的法国人头马酒,每瓶(一斤)1200多元,一小杯37.5元,开业不到10天卖出4瓶。一位乡下老伯饮了两小杯,花去70多元。还“逢人就夸”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恰逢1999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在哈尔滨揭晓,在全国118家晚报报送的583件参评作品中,共评出12个特等奖,由我采写、发表在西安晚报上的消息《我市一儿童致信克林顿》荣获特等奖。获奖的消息在西安晚报头版刊登后,许多同事、朋友、老师纷纷表示祝贺,报社的几位老总见了面都说:“不容易呀!”更多的人则对如何捉住这条重大新闻感兴趣,问我写稿的经过。其实这篇消息是我在小天鹅艺术团采访时无意间碰上的。 1999年5月12日下午,我如约来到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采访,团长李志华非常热情,将他们艺术…  相似文献   

3.
天津《今晚报》总编辑李夫尝云:“晚报只有一个晚上的生命。”好,我们就来瞧瞧晚报这一个晚上的魅力和生命力。文革前的一天,陶铸同志去看望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问:《南方日报》办得怎样?陶铸答:办得一般。陶铸便问主席对《南方日报》有什么意见。主席说:我看《羊城晚报》。又一天,陶铸对曾兼任《羊城晚报》总编辑的黄文俞说:“周总理说:《羊城晚报》可以出口。”“文化大革命”后,王震同志一次对《北京晚报》的记者说: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都看晚报。 1985年正月十五,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举行灯谜晚会,《北京晚报》二版发了条100来字的消息:《文化宫里闹元宵》。结果怎么样?当天晚上去了2万多人,自行车就堆了7000辆,人们都要拥进去,这还了得?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出动了上百名警察;维持不过来,又请对门国家公安部出动上百名警察协助,进行疏导,才没有出人身伤亡事故。晚报一条百把字的小消息就把成千上万的人吸引到文化宫去了。  相似文献   

4.
从《燕赵晚报》头版上,突然见到“顾行同志去世”的黑框消息。心中一惊,许多往事在叹息中浮现眼前。“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刚调入《北京日报》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小红入队为什么难?”的讨论栏目。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北京团市委少儿部工作,正抓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在筹备晚报…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18日《南宁晚报》一版报道,一只重不足一两,白眼圈,全身毛色蛋黄的小鸟,12日在广西南宁市朝阳广场旁的鸟市以1300元人民币成交。读了这则消息,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一般干部的一年工资收入,也买不起重不足一两的小鸟。有的说,报上不加评介地报道这则  相似文献   

6.
焦丽君 《今传媒》2004,(1):23-23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调查专访《暗访“酸牛奶”》,文章说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  相似文献   

7.
去年2月3日,《郑州晚报》刊登了读者李振国写的题为《上大学的儿子冲厕所》一稿.全文如下:去年,儿子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全家都兴奋不已.我和妻子将儿子送到大连,我们三口在学校的食堂吃了几天饭,一算账,钱竟花去了近百元.儿子有点架不住了,不无担心地说:“爸,这里的消费水平这么高,我在这里读书,咱家的经济……”我和妻子一齐给孩子打了保票:“再苦再累也要挣钱供你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22日《牛城晚报》一版有条消息《送走“大寒”气温持续走低》。这个标题,若放在2月4日“立春”之后,可以说丝毫没有问题。在1月22日的报纸上这样说,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1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8日,《潍坊晚报》一版刊登了一则预告性消息《三千岗位虚席以待》。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如果你现在是失业在家的下岗职工,又有一技之长的话,那么今天上午,你可千万要到在市职业介绍中心举办的失业下岗职工招聘洽谈会上去转一转,没准儿你会在那里发现新大陆,找到令自己再展拳脚的好机会。这则消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强。可以说它一见报就抓住了很多失业人员的眼球让失业人员从我们的报道中,找到了一个择业上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6月7日,我的长篇人物通讯《打工打出个省劳模》一在《江海晚报》名人周刊《江海之子》栏目发表后,市领导和不少市民很快作出反应:鞠长春这个典型人物抓得及时,具有时代特征;他的事迹非常朴实、生动、可敬,有看头;《江海之子》首次刊登农民工题材的人物,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写这篇通讯,可以说是机缘凑巧,偶然拾来,也离不开同仁们的相助。  相似文献   

12.
报纸上的消息,有的缺少五个 W,令人读后摸不着头脑,这已有人指出过。现在,我说的是另一种:报道重复累赘,令人厌烦。请看:文汇报4月21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新华社消息:《里根启程访华》。文分两段:首段说:里根19日早晨离华盛顿,开始访华,“将途经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和关岛,于26日到达中国”。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1月22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我和石油管道报记者采访的《我国建设首条沙漠油气大动脉》的消息和《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海》的画刊,友人见面就说:“死亡之海我们中年人都不敢去,你年过六旬竟去了,身体没事吧?”  相似文献   

14.
一、所谓“宋代的晚报” 中国的晚报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人竟把它追溯到宋代。兹将原文摘录于下: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的记载,《邸报》到了 宋代分为《朝报》和《晚帖》。我们如果把《朝报》 比作今天的日报,那么《晚帖》就像现在的晚报。……《晚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了。 —一陈华新《中国晚报史话》刊于1962年 10月1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5.
严实 《今传媒》2003,(2):64
1月17日的《西安晚报》在《天天影视》专版刊登一则消息,主题是《赵麟和我们在一起》,介绍了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的儿子赵麟子承父业,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简要历程。文章历数了他的几部影视音乐作品,其中有一段说:“为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进行音乐创作,更让普通观众开始熟悉赵麟的名字”。众所周知,截止1月17日《射雕英雄传》尚未在全国公开上映,没有播出  相似文献   

16.
办了多少年日报,组织上又要叫我参加办晚报。起初,有的老报人对我说:办晚报可紧张呐!我不以为然,认为:《扬子晚报》是小报小办,登登小消息,写写小文章,如此而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到晚报工作确实紧张,不要说白天干了晚上还要加班,就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很难安心休息。  相似文献   

17.
(一) 少用“基本情况是好的”这样的套话 《西安晚报》8月29日一版刊登一则消息《2010年用地指标被超前“消费”》,副题是《栗战书要求对严重违法用地案件追究领导责任》,主要报道了西安市寅吃卯粮,今年8月就用完了省上下达的1997年至2010年用地指标,受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严肃批评的新闻事实。 不能依法保护耕地是当前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西安晚报》这篇报道,依据市  相似文献   

18.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9.
肯定有人说谎了。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底谁在给后人编故事? 在蓝鸿文教授新出的一本书里,我很偶然地看到了一段文字。文字说到一篇著名的消息——《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刊登在《新华日报》1946年10月10日第二版。这么重要的消息,我党的报纸为什么不登在第一版?蓝教授顺手加了一个括号提示:(二版为)要闻版,一版为广告。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一是选题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针对性强。医生开“大处方”是经济体制转型之后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医疗卫生行业是把挣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放在第一位。揭露这一问题往往很难,难在不容易抓到具体事实。这篇消息的作者从一个普通患者的经历入手,抓住连医务人员都说“药开多了”的个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