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影 《新闻知识》2001,(5):38-39
“客里空”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大忌,不管是新闻单位、报道中的当事人还是受众都对虚假报道深恶痛绝。以往对于虚假报道的批评多从强调新闻职业道德和对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的保护这一角度出发;而去年4月,读者桂运波则以《知音》刊登虚假报道,损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为由,将这份武汉出版的国内知名杂志推上被告席。法律界有关人士认为:“这次发生普通读者起诉《知音》杂志社,表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从单纯的物质产品领域进入精神产品领域”①。《知音》杂志社在答辩中强调,“商品和服务才是《消法》保护的范畴,而报刊的内容是文…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2006,(3):1-1
报道失实、刊播虚假报道或出现重要错误的,报纸要在原版面、广播电视要在原节目时段、网站要在原页面刊发更正并向当事人或部门郑重致歉。  相似文献   

3.
编译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向读者报道全球的新情况、新动向和新思潮见长的《编译参考》杂志今年第9期推出“中国专栏”,刊发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观”、“中国艺术品西行”一组文章,观点新颖,值得一读。编译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从桂运波诉《知音》杂志说起》;在第二期又刊载了《虚假报道:侵犯读者的人格权──兼作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读解》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则》是这个讨论的继续。 本文认为,虚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有特定指向,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无特定指向,但有严重的危害性。读者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出现后,人们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新闻打假的呼声,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可谓是历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长路,新闻打假却遭遇尴尬:面对与己“无关”的虚假新闻,广大受众虽满腔义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茫然。虚假新闻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相似文献   

5.
提起李尚志,中国新闻界的同仁和许多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政坛摄影师”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曾第一个报道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投弃权票,第一个以第二人称写消息,第一个把毛泽东写成“人”而不是“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刊的读者都曾读过李尚志的作品。 应本刊之邀,李尚志同志将陆续撰文,回忆他担任党中央和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期间的采访故事,冠名以《中南海采访漫忆》专栏,在本刊连载。青年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学习这位名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艺术,读者也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  相似文献   

6.
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浅谈规制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虚假新闻中 ,有不少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如何有效地制止这类虚假新闻 ,已有论者主张受众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本刊于今年第2期发表过《论对新闻“真实性”诉求的主体之变化》一文 ,该文认为这类虚假报道侵犯了普通读者的“一般人格权”。本期刊出的《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 ,则从“违约”与“侵犯财产权”的角度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爱心歌手丛飞去世,许多媒体都刊发了消息。这些报道介绍丛飞身份背景时,大多用了“著名歌手”的说法,但《中国青年报》用的却是“小有名气的歌手”。两相比较,应当说《中国青年报》的提法更准确,更实事求是。丛飞“感动中国”,主要是因为他多年来投身慈善活动,在自己生活艰难甚至身患恶疾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不懈。而作为歌手,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很有限了,给丛飞加上“著名歌手”的头衔,并不能让他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再添光彩,反而有溢美之嫌。  相似文献   

8.
郑鸥 《上海档案》2007,(1):14-15
2006年夏天,《新上海档案》杂志上刊发了一则题为"‘吴四一农业纪实摄影论坛’在松江举行"的新闻简讯。乍看标题,读者可能会心生疑问:吴四一何许人也?举办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纪实摄影论坛,又何以会在档案杂志作报道?  相似文献   

9.
时下,纪实报道已成为众多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的“主打产品”。它以真实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感人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报刊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也有一股虚假纪实报道的潜流在暗暗涌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它像一匹害群之马,愚弄着读者,污染着报刊市场这块精神净地,也引发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司。 其实,虚假纪实报道在前些年已初露端倪,只不过那时多是“假名假姓假地址,假情假意假温柔”的报道,或以ABCD相称,或以张某、王某、某市某县代之,虽情节离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其虚假真实程度无从查起,读者漠然…  相似文献   

10.
尤立宪 《新闻窗》2014,(1):35-35
2013年2月1日,贵州省《黔西南日报》一版刊发了“一位人社局局长与96名农民工的返乡之旅”一文,报道不仅吸引了大批读者,还给不少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何在?归纳下来,缘于该报道选题上有大境界,写作上有小角度,即报道实现了小切口与大结尾,大大增加报道的厚度,是一篇很有灵气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2000年 4月份,读者桂运波以《知音》杂志刊登虚假报道,损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为由提出诉讼,要求《知音》赔偿 89元的损失。 8月,受理此案的法院以桂运波不具备当事人的条件而驳回诉讼。  以往针对媒体的诉讼案件原告都是“直接的受害方”,牵涉到的无非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等。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层面,这可能是国内首次以消费者身份对媒体提出的侵权诉讼,是读者维权意识增强的一个标志,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新闻诉讼之门随之开启,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应该受到保护。  提出读者的消费者权益还…  相似文献   

12.
阅读马年华     
今年5几民的一天,刚刚结束了第44届世乒赛报道的马年华从曼彻斯特一回到北京,就收到一一位湖北读者的来信。这位读者将自己珍藏了8年之久的马年华写于1989年的一篇文章《男乒翻身需几年》工工整整地誊录下来,寄给他,以示自己的敬意。这位读者还告诉马年华,自己收录了他所有的见报文章,并打算为他编成一个小册子。初见马年华,觉得这个山东小伙有点“名不副实”:他身材不高,一脸的秀气,人长得也很瘦,不仅没有一点“山东大汉”的形象,而且也很难让人把他和中国青年报上那位激扬文字的体育记者联系起来。然而交谈中却发现,他说话丝…  相似文献   

13.
假设阁下是个立场公正的新闻记者,你想告诉读者,参议员福布希(Forbush)是个傻蛋(clod),你会不会直言不讳地说,“福布希是个众所周知的颟顸之徒”?决不会。你会这么写:这位可怜的参议员,名誉“一直被有关他能力的疑问所玷污”。或者,如果你觉得他该吃官司,就说他遭到“种种指涉缠身”,而身为尽忠职守、报道翔实的记者,你有责任挖掘并渲染这些指涉。这是新闻用语(journalese),  相似文献   

14.
公共利益是中国传媒业立足之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走向市场,激发了中国传媒的热情与活力,但同时也带来种种问题,诸如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泛滥等等。对此,有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理论工作者认真研究,本刊也经常探讨相关问题。这里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制度建设、理论架构、政策调整、功能完善等方面,再次反思了传媒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所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应对之策,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加强和改进典型报道,一直是新闻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年来,《人民海军》报在典型报道多样性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最近评出的“最佳典型报道”中,主要显示出有这么几种典型报道形式:一、实录式刘洪峰,一位在鄱阳湖口抢救7名落水群众,自己却献出年轻生命的海军战士,他的壮举,震动鄱阳湖区,江西九江军民,万人为他送葬。海军报报道这位英雄,采用一种“实录式”的报道手法,在约千字的《壮士去了,邵阳湖哭了》的实录性报道中,用“生还者说”、“熟悉者说”、“采写者说”的“三段式”,直接向读者描述刘洪峰的救人壮…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个时期,在广州出版的两家报纸因为一篇批评性报道“撕破了脸皮”的事情,在读者中,也在国内新闻界悄悄流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下面刊发的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可以帮助读者和业内人士了解一些情况。但是官司尚未了结,曲直有待明断。无论谁是谁非,抑或有非有是,是非参半,本刊都将给予关注,向读者报道其中的是是非非,非非是是。  相似文献   

17.
在1999年出版的一期美国《新闻评论》杂志上,一位记者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网络采访的故事——1993年,旧金山一个精神失常者杀了8个人。记者想了解这个杀人狂的情况,于是在网上通过房产记录找到他的地址,并由此找到他的邻居和同事,给他们发E-mail采访。后来,由于这次成功的报道,这位记者被所擢升为该报墨西哥分社的主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采访在我国新闻界也开始得以应用。与传统的采访手段相比,网络采访具有哪些特点?实施的要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5,(8):1-1
近年来,我省广大新闻工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真实全面地反映我省改革开放和“三个明”建设的新成果、新进展,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个别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刊发虚假不实报道,给新闻工作造成了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在微博上迅速引起热议。腾讯、网易、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央视新闻、@头条新闻、@新周刊等媒体官方账号也先后发表微博,表达对此事的关注和看法。几个小时之后,新华网发布消息,称“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当天下午5时55分,大公报官方网站发表声明,承认该报道为虚假消息,并向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20.
在新年度报刊征订之际,济南军区某部组织基层官兵,开展了一次《新闻与成才》杂志阅读心得座谈会。与会同志既有部队领导、机关干部又有普通战士,大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阅读的感受,提意见和建议。大队长于波:形影相随的“伴侣”。入伍以来,虽说调动工作多次,订阅《新闻与成才》杂志从未间断。因为她是我的好老师,我随时随地都可以向她求教。每当我新闻写作和机关公文写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把这位老师请出来,从中得到启发。多年来,这本杂志我没漏读过,每次开会或下部队,我主动当好报道人员的“信息员”,把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