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很受读者欢迎。 所谓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切地理解生活,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一、体验式采访的优点 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优点的形象总结…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采访中,多家新闻单位记者报道同一题材、同一事件是很常见的。同开一个会,同采访一个人,写出的稿子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人写得水平很高,有的人却写得一般。如何能在同一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采访要深入。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十几家媒体记者对全国劳模杨小虎进行联合采访。杨小虎是杰  相似文献   

4.
论“体验式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实亟需倡导亲身体验的采访 “体验式采访”,近年来作为一种新事物、新方法在新闻界流传。有的记者以商人、民警、售货员、出租车司机、市场管理员等等身份,从事一两天或者短期工作,从而体验某一方面工作人员的酸、甜、苦、辣,把真切的感受如实告诉读者。这样的报道,自有一种魅力,为平常以记者身份采访所得不大一样,因而也就具有了新鲜感。其实,这种采访方法也是早已有之。因为: 一、亲身体验历来是重要的采访方法。广义的新闻采访,就包括了访问、观察、体验生活(如蹲点调查……)等等。 二、有些内容的采访,记者不宜暴露身份(通常称为隐性采访或隐蔽采访),而且需要以一种特定的身份进入其中,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新闻采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接近客体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我们:记者要到第一线去,既做工作,又当记者;“你要  相似文献   

5.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有的记者整天都有写不完的报道题目,出手快、写稿多;有的记者却为找不到报道题目,无稿可写而苦恼。同样采访一个新闻事件,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内容深刻,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反响强烈;有的记者写出的却是平平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体验式采访热:《新民晚报》记者深入一些辛苦行业“下生活”,并根据亲身体验,写出“体验札记”;《扬子晚报》推出一组体验式报道──《与你同行》,记者在盛夏酷暑与采访对象同吃住,共劳动,并通过记者的眼睛和感受来反映采访对象的酸甜苦辣;《羊城晚报》记者乔装‘打工仔”进入某合资企业,“体验”打工仔遭受体罚、殴打的屈辱,并写出长篇体验式报道──《来自高墙内的哭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段时期以来,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体验式采访的运用,给新闻报道吹来了一股求真务实的清新风气,颇得…  相似文献   

7.
孙愈中 《视听界》2007,(3):94-94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般媒体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作分线采访的安排,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工业报道或农业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记者分线采访有不少好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9.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忏悔录》一文中讲到新闻记者须有“四能”,其中一能就是记者要“耳能听”。他解释道:“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新闻实践表明,同到一个地方采访,同访问一个人,同参加一个会议,有的只能写出一般的报道,有的甚至空手而归。相反,有的却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有的还可以抓到“独家新闻”。其中的奥妙何在?虽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种:交叉式采访方法所谓交叉式采访方法,即在同一时间内报道两个以上不同地方发生的新闻事件,要交叉进行采访的一种方法。运用交叉采访方法,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两个以上的新闻事件在同一个日期内相继或同时发生,都需要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去报道。比如说,在一天里上午举行体操比赛,下午又有足球比赛。作为一名体育记者,尽管上午采访的体操比赛还没有写出稿子,下午也得赶到另一个体育场去采访足球比赛。这样两场比赛在一天内举行,而且当晚都需要发稿。另一种情况,报道的对象尽管是日常工作,时效性不强。可是,作为一个记者为了充分利用采访时间,在这个采访活动的间隙,同  相似文献   

12.
李琦 《新闻采编》2013,(1):29-30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面对不同的采访现场,该采取怎样的提问方式更好。年轻记者刚入行时,什么都觉得新鲜,采访也有激情和冲动,提问方式往往没有讲究,也能完成一些题材的报道。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年轻记者后劲不足,感到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写出的东西就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新闻,甚至还有的记者把往年的同类报道模式拿出来,对照着内容旧瓶装新酒,  相似文献   

13.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和认知、意志一样都是人的心理过程,是人在接触客观世界时对客观世界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评价,是一种心理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体验;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消极否定的心理体验;而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则不产生心理体验。情感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和情感。新闻采访作为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其目的是发现新闻事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写出新闻报道。认识是否完成,以是否达到真实为准。心理学告诉我们,参与这个认识活动的不只是认知、意志,更有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所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采访风格很受朱镕基总理喜爱的凤凰卫视新闻主持人吴小莉曾撰文说:“当记者首先要喜欢与人打交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记者根本上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笔下写出的文字,只是与人打交道所产生的有形记录。  相似文献   

15.
张严平 《新闻传播》2007,(6):17-18,20
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有的人觉得新闻资源匮乏,无新闻可写,有的记者却佳作频出;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人却从中挖出了“金矿”“富矿”,甚至写出了传世之作……如何挖掘和提升事实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记者始终都在面对和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在新闻采写实践上有着较高成就的记者就此话题谈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梁衡 《传媒》2000,(3):48
当我们在荒凉的海滩散步时,常常会被突然一闪的贝壳惊起一丝的欢乐、眼睛也因之放光。是贝壳的亮点为海滩和观海的人增加了新的美感。 平日里生活中发生的新闻浩如烟海,而大新闻又很少,所以记者或通讯员常会有两种极端,要么找不到新闻、觉得哪一条也不够分量,要么、觉得新闻很多,写出后上稿率却很低。在基层采访、从那些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处找新闻确实很难。但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妨先拉开距离,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7.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18.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的,谁都愿意抓住好题材。因为抓住了好题材,就意味着可以写出好新闻。怎样才能抓住好题材呢?首先是深入。人所共知:在编辑部里坐等新闻线索,是难于抓住好的新闻题材的。其次是要提高记者自身的素质。除了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之外,还有一条容易被忽视的素质——见识广。深入下去,可以抓住好的新闻题材,但不同的人,收获也不一样。例如,组织记者团下去采访,论文字水平都难分高下,但同去一个地方,有的人只能抓住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材料,有的人却能通过观  相似文献   

20.
5月7日,我在纳米比亚首府温得和克得到了南非办事处给的一张旅游签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南非签证的中国大陆记者,我十分高兴和珍惜这次采访机会,5月10日乘南非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机去南非工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开始了对南非16天的访问。作为记者,我从1972年开始在非洲先后常驻了12年,采访的国家有20多个。报道中,涉及南非的题材也不少,但没有任何第一手材料,有关南非的大多是摘发一些国际会议的发言,或是转述西方通讯社的报道。 16天跑遍了南非的5个城市,所以只能是走马观花。虽然如此,我还是亲眼观察了南非,眼见为实,得到了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纠正了我过去对南非所形成的若干片面看法。我愿把这16天采访生活中的点滴见闻奉献给记者同行和《中国记者》的读者。我相信,在我之后去南非采访的中国大陆记者,定能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