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完《红色恋人》,我不禁想起80年代初期的影片《刑场上的婚礼》。一对革命的青年男女,为了地下工作的需要而假扮夫妻并逐渐相恋,因为叛徒的出卖不仅过早地结束了他们热爱的革命事业,更毁了他们美好的红色恋情。此情此景何其相似!然而正如某些评论所说,《红》片中的共产党人“靳”是“一个全新的地下工作者形象”,他的言行“不是按照过去中国电影的思维演绎的”,我一点也找不到当年观看《刑》片后的激动,甚至有些怀疑是否由于时代的隔阂,不仅无法体会更无法理解红色恋情的真谛所在。也许《刑场上的婚礼》设计的爱情过于简单:在…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竟有如此儿戏的婚姻:一对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新婚夫妇,在主持仪式的牧师前正准备要说“我愿意”时,新郎忽然与眉来眼去的主礼牧师热情拥抱,然后携手冲出教堂,双双“私奔”去了。此举令新娘悲伤欲绝,也令观礼的众亲友惊愕得目瞪口呆。这是发生在美国圣地亚哥市郊区一家教堂里的事。新郎是24岁的森姆,新娘是22岁的莎莉,二人相恋三载,终于共结鸳盟。婚前新娘的父亲曾表示不喜欢这个未来女婿,  相似文献   

3.
卜元 《今传媒》2010,(2):59-60
卜元、刘婷在《新闻民俗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一书里,提出的八大报道原则之中,有一个叫移风易俗。现试以广西一对青年大学生男女到延安老区后,办"红色婚礼"的故事,对这一报道原则,做简  相似文献   

4.
查尔斯与卡米拉,相恋35年,如今年逾半百之时步入婚礼殿堂,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下一个问题是,王子是否应该为婚事放弃王位?  相似文献   

5.
冰上婚礼中的台湾新人(二等奖)1990年1月8日台湾青年陈继宗(右一),金悠玫(中)成为哈尔滨市冰上婚礼参加者中第一对来自台湾的新郎、新娘。至此,在一至六届哈尔滨冰雪节中,已有250对来自大陆以外的青年参加这个别致的、具有北国情调的冰上婚礼。  相似文献   

6.
美国记者斯诺夫人的感叹 贺龙、萧克两位红军将领,在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笔下,是“一对生死朋友”.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1934年10月会师后,这两位驰骋沙场的将领,就“开始了他们之间密切而持久的合作”,并成为一对亲如手足的连襟.  相似文献   

7.
早晨 《今传媒》2004,(5):39
如果男人和女人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世界,当一对青年男女终于以庄严的婚礼确定一段或长或短的婚姻时,他们所选择的婚礼的模式就成了来自这两个世界的各种矛盾和意见激烈冲突、互相妥协的结果。20世纪中国男女的婚礼从主要脉络上来看经历了一个“走下神坛”的过程,总体上给人非常混乱的印象:不是人在结婚,而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和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在结婚。终于,在到了21世纪之初,太多的婚姻,以及其礼仪和模式,变得不知所云了。这是一个新的世纪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于和谐发展的渴望,对于一种简单、纯粹仪式的追求逐渐在一片混乱和分裂中抬起了头。在这个时候,回顾一下上个世纪各个时代中国男女的婚礼是很有意思的:要么你不要婚姻——同性恋、老少恋、乃至单纯的同居都可以被自由选择;要么让你的婚姻从一种纯粹的仪式开始:西方的,东方的,少数民族的,乃至无视任何仪式的“旅行结婚”似乎也无可非议。但在上个世界20年代“中西合璧”的婚礼以及后来的花样翻新,显然有点滑稽,现在看起来,其争吵的意味多于和谐,郁闷的情调多于婚姻本身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感。今他们的婚姻,一路走来@早晨  相似文献   

8.
“帮倒忙”系指越“帮”越“忙”,其效果为负值。所以大凡“帮倒忙”,还不如不“帮”为好. 报纸宣传中的“帮倒忙”也是不少的。仅举两例。例一:有报纸宣传北京市青年在婚礼中出现了“录像”的新鲜场面。大概以为这是“新事物”吧,好生褒扬了一番。据说还有报纸转载了这一“新事物”。殊不知,这样的热闹场面,没有个一二百块钱,是下不来的。结婚费用日益高涨,婚礼穷讲排场的风气,几乎已成了社会公害。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团中央研  相似文献   

9.
1999年10月在云南丽江放映了一部名为《幸福花园》的故事片,叙述一位爱尔兰姑娘同中国的一位纳西族小伙子的“跨国奇缘”,不想引出了一场名誉权、姓名权的官司。当地确实有一对“跨国”夫妻,男的是中国青年夏山泉,女的是澳大利亚姑娘玛佳,他们的结合有一段感人的经历,而被当地媒介报道。电影厂的编导闻讯赶来采访,说是要把他们的故事搬上银幕。一年以后他们被邀请去参加电影的首映式。他们看见电影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春节至今,全国众多网站的BBS论坛上,身患绝症女孩与男友在病房举行婚礼的生死姐弟恋故事广为流传。为了拯救这段凄美的爱情,女孩的老同学、一个网名叫“蝶衣”的成都网友日夜狂发帖子,累得吐血昏倒在电脑桌上。他甚至对着摄像头以跪的姿式现场直播“拯救爱情肢体广告”,爱情、友情让6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的新娘一次次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11.
日前有多家媒体转栽了发生在郑州市经三路上的一则“接吻大赛”新闻.报道说,当天共有18对青年情侣和一对现场速配产生的“接吻搭档”参加了比赛。在遵守“女士双脚必须离开地面。双唇不得离开彼此”规定的前提下,经过接吻时问、接吻技巧等项目的比赛,一对26岁的情侣选手最终依靠3小时15分的接吻时间夺得冠军,获得价值8888元的钻戒一对。  相似文献   

12.
梁牛 《新闻三昧》2008,(9):41-41
日前有多家媒体转载了发生在郑州市经三路上的一则“接吻大赛”新闻。报道说,当天共有18对青年情侣和一对现场速配产生的“接吻搭档”参加了比赛。在遵守“女士双脚必须离开地面,双唇不得离开彼此”规定的前提下,经过接吻时间、接吻枝巧等项目的比赛,一对26岁的情侣选手最终依靠5小时15分的接吻时间夺得冠军,获得价值8888元的钻戒一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7,(43):29-29
2007年11月12日,“同乐五洲 世界此刻同喜悦”——广东双喜世纪婚礼庆典在北京圆满结束,世纪婚礼新人、五大洲外籍新人、鸟巢建设者代表夫妇、奥运志愿者代表夫妇与奥运明星在庆典中共同为2008北京奥运加油,由广东双喜文化传播主办的“喜缘盛会 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在唯荧浪漫的演绎当中降下了帷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闻阅评     
批评大办小狗婚礼的导向是正确的2005年11月6日10时,北京市三元桥附近的一家宠物摄影店的门楣上挂起了“嘎嘎先生和团团小姐新婚典礼”横幅,两只小狗身着结婚礼服,婚礼进行曲传到路人耳中,它们走完红地毯,有司仪念“结婚证”。足足闹腾了半小时。11月7日北京市有的媒体纯客观地报道了这一新闻,北京青年报以《宠物也要办婚礼婚礼上竟然放国歌照相馆解释试音响》为题刊发消息,对此事提出批评,借目击者之口指出在两只小狗的婚礼上放国歌,太不严肃了。阅评员认为,该报消息的导向是正确的,时下养宠物成风,而且确有一些人“视狗为子”。为小狗举行…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有两对人物红遍华夏,一对是被称为“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的杨武、吴苹夫妇,一对是有“超级粉丝”之谓的杨勤冀、杨丽娟父女。他们都因为有明显甚至极端的利益诉求,所以引起传媒的兴趣。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大报章、杂志以及各大网站纷纷报道,而各种评论员文章、公民自由评论也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17.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三:多面式报道。 这种多面式报道是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所谓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请看新华社1988年8月14日播发的一条消息,报道歹徒闯进广西大学行凶的事件,既写了该校副校长面对歹徒行凶而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种困惑,就是新闻报道难写。编辑部也反映来稿中“一般化”的稿件太多。什么是“一般化”的报道,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是主题重复,手法霄同,经常“撞车”的稿件;二是反映节日活动、农事活动、生产进度,唱“四季歌”的稿件。出现“一般化”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避免“一般化”的方法也很多。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觉得主动出击抓问题,是克服“一般化”报道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问题”,也就是新闻作品的主题。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大小、社会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问题抓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非典”来了,起初没有多少报道,后来信息公开,“非典”的报道跟着也铺天盖地来了。除了每天通报的数字外,打一场人民战争、白衣天使、宣誓、火线入党、舍身忘死等等过去习惯了的报道方式和语言非常集中,豪言壮语加上各种生死悲剧的描述,构成了我们关于“非典”报道的基调。我很想知道那些指定的“非典”医院医生的  相似文献   

20.
“八·一”这天上年,在山东冠县的一家普通小院里,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新郎刘金钦是县人武部政工科的新闻干事,新娘杨玉华是冠县城关镇的一位基于民兵,业余报道员。亲爱的读者,你怎么也没料到,使这两位报道同行走到一起的红娘竟是《新闻与成才》杂土1987年,刘金钦从冠县人历来到了蒙山脚下的某部。火热的部队生活激起了他的写稿欲望,然而,两年间他先后发出去]00多篇稿件无一变成铅字。当他得知解放军报社举办新闻函授时,立即报名,成了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第一批学员。一年的学习期里,他先后在《解放军报》等报刊见稿33篇,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