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被社会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特权思想。西方社会曾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尤其是个别年轻记者,把手中的记者证当成了“尚方宝剑”,大有一朝“证”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感觉。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动辄以曝光要挟对方。更有甚者外出采访时,夜晚到不该去的娱乐场所消遣。事后人家让其付费,他却把记者证一亮:我是记者!.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3.
探访“时间城” 接触“守时兵” 当记者慕名走近位于陕西省中部某县西郊的“中国时间城”大门口时,被一位持枪武警哨兵挡了驾:“干什么的?” “记者,采访。” 执勤的武警带记者走进时间城大门左侧的军营,来到一位军官跟前:“报告黄连长,这位记者要采访。” 黄连长把记者领进屋,查看过记者证后,说他做不了主,要向支队领导请示,说完,出门走了。  相似文献   

4.
当了几十年记者,还真的对记者的“身份”问题有点儿模糊。有人说“记者是官”。君不见,个别记者下去采访,当地领导没有接见或陪餐,没有小车接送,他就说人家小看了自己,大发牢骚甚至不辞而别;采访会议,主人出于礼貌也请记者讲几句话,他便毫不容气地对人家的工作评头品足,天南海北胡扯一通;还有的“拉大旗,当虎皮”,开口是某市长怎么说,某书记怎么说,俨然一副“天子近臣”姿态;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逼供讯”,象法官审案犯一般,老喜欢居高临下,威风  相似文献   

5.
这两天,新记者证发到了手里,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记者证代表着什么?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早上上街买油条时,向摊主亮出了记者证,“我是××报的记者,先给我来两根油条!”令在场的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也暗为这位老兄脸红———记者证用来买油条,真是给我们记者丢了脸、掉了价。但事儿越小,越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种记者手里,记者证代表着一种牛气十足的感觉。兜里揣着它,脾气大了不少。还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去商场买东西,同样亮出了记者证,要求商场免费“卖”给他一台空调。在遭到拒绝后,便以曝光相要挟,并扬言:“这么大个商场,找你点问题还…  相似文献   

6.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7.
采访,不是记者、编辑的专利,作家、学者、大学生甚至普通人,都可以进行采访活动。那么,真如某位专家所言,采访权仅仅意味着“多了一张记者证而已”吗?老高不这么认为,反倒认为采访权是传统媒体的发力点,是媒体之所以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1981年底,梁衡身为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的记者在福建采访,他坐公共汽车从福州到厦门时,路边闪过一条标语:“栽树要有打虎劲,护林要有绣花心”。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可这条标语着实让梁衡思索了一番,他想,当记者何尝不是这样呢?“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这个座右铭就这样在梁衡的脑海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10.
栾新传  林贵夫 《青年记者》2001,(2):22-22,25
通讯员,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吃“闭门羹”,原因很多,或是人家对你不熟,羞于开口;或是人家无准备,不知从何处谈起;或是人家怕稿子见报,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凡此种种,都给采访带来了许多障碍,实践告诉我们,要扫除这些障碍,聊天是一剂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1.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5,(4)
记者要记──评一种新闻采访现象文/中宣部新闻局刘祖禹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掏出本子做记录(这里且不说电视、广播、摄影记者,他们把各自手中的机器当作一个文字记者手中的笔和记录本;但是即便是“抱机器”的,也还不免经常要借力于笔和记录本...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分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分,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分,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隐性采访则相反,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分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14.
记者这一行,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但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在观察采访对象,对人家或品头或论足,殊不知采访对象也在看你,对你的人格操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兴趣品位也有自己的看法。前不久,歌星孙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就公开对一些记者表现出了不屑。她说:“有些记者实在不怎么样,不久前,他们还是我的追星族,拿着个本子让我签名。这些毛头小伙子现在拿了个记者证采访来了,问的东西很无聊,回去就瞎编。”看来一些“娱记”在娱乐圈中人的眼里实在是没什么分量。  相似文献   

15.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对你肚子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但凡一件事,有利必有弊,BP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相反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16.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17.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18.
记者证,是为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身份证明。这在全国统发记者证“注意事项”第一点里已讲清。凡是领到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心里也是明白的。可是,有少数记者把明白揣到怀里,注意事项不加注意,明白人竟然糊涂起来。他们轻率使用记者证,超限发挥记者证的作用,出现一证多功能的现象。不妨略举一二。一曰代办功能。记者手持记者证,享受国家给予记者在交通、通讯、住宿等方面的优先安排,为亲朋友好代购车船机票,代用邮电通讯,或代办其他事情。引起有关部门反感,怀疑记者和记者证是否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19.
视线     
《新闻界》2004,(1):72-73
新版记者证和中国记者网同时开通2003年12月31日,中国记者网和新版记者证同时开通。社会公众可以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的时,可以登陆中国记者网,输入记者证上的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前来采访的记者身份真伪。建设中国记者网是新闻出版总署履行监管职能、加强新闻记者证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中国记者网”是新闻出版总署继“中国图书出版网”、“中国打黄打非网”、“中国出版物发行管理网”之后的第4个司局业务网站。中国10名记者获首届发展中国家科学记者奖美国科学促进会14日宣布将首届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记者奖授予10名30岁以下的中…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似乎是常见的人和事中“挖”新闻,有力不从心的尴尬,当记者是时常碰到的。近几年我在采访实践中常有一些感触。 如卖菜之事司空见惯,记者采访很容易聚焦短斤少量和价格问题。前年下半年我在开化县一菜市场发现,一位中年妇女卖的大白菜个头大都比人家小一半。于是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她回答说:“现在小家庭多,条件好,吃菜图新鲜。像我卖的小号大白菜,烧烧一大盘,刚好一顿清。”这“一顿清”给我启发:这位农民善从城镇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去改变生产销售方式,以适应市场竞争,不是蛮有新意吗?我便写出了《杨大嫂专卖小号菜》等三个农民经商片断。此稿在《衢州日报》刊出后不久,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便在一版倒头条位置加花边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