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青稞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西藏青稞种质资源,以促进种质资源在高原青稞遗传育种与改良中的合理有效利用,实验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 -PAGE)技术,对347份供试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实验产生169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带纹;材料间谱带数目变幅在2~17之间,平均可分离出7.59条谱带;89种变异类型归属于ω区,γ区、β区、和α区分别有12、72和27种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ω、γ、β和α分别为0.68、0.18、0.72、0.60。进一步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地方品种醇溶谱带类型中最多、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醇溶谱带类型居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醇溶谱带类型最少;实验材料醇溶蛋白各区谱带遗传多样性指数也呈相同的规律;在三种材料类型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西藏青稞地方品种次之(0.54),西藏近缘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0.50)。这些结果表明了藏区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度高,均匀度好,不同地区间的青稞育成品种遗传差异较大。347份材料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25水平上时全部聚为一类;若以所有材料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43(L )为阈值,可将347份材料划分为六大类。  相似文献   

2.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是影响小麦烘烤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利用四川小麦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SDS—PAGE法对36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Glu-Al、Glu—Bl和Glu—D1位点上的变异形式分别为2、3和2种。其中Glu-Al位点上亚基缺失类型出现的频率较高,达到61.11%,1亚基出现频率为38.81%;在Glu—B1位点,7+8亚基组合的出现频率最高,为63.89%,14+15亚基组合类型其次,频率为25%,7亚基出现的频率最低,仅为11.11%;Glu—D1位点上,2+12亚基组合类型出现频率达61.11%,而5+10类型为38.89%。本研究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亚基组成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青海省春小麦Glu-1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品质状况,检测了49个青海省代表性春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情况,并测定了每一品种的谷蛋白溶胀指数.共检测出15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在Glu-1位点检测到13种等位变异,其中Glu-A1位点2个、Glu-B1位点7个、Glu-D1位点4个.实验数据表明,青海省春小麦品质较差,尚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西藏小麦加工品质,以38份自主选育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质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HMW—GS)及其关系,并研究了蛋白质性状与面条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11.7%~16.7%,平均值14.03%;湿面筋含量22.6%~37.2%,平均值31.03%;沉降值19.2ml~31.4ml,平均值25.0ml;高分子谷蛋白亚基有1、17+18、7+8、13+16、6+8、7+9、5+10、2+12等8种(2+12和6+8较多,分别占62.86%、42.86%),亚基组成有11种(6+8,2+12亚基组合最多,占31.58%);高分子谷蛋白亚基7+8、13+16、1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具有正效应,17+18、1、7+8、5+10与较高的SDS沉降值有关;沉降值较低是影响西藏小麦加工面条品质的主要因素。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适宜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情况下,可以沉降值作为西藏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改良时的主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5.
西藏油菜品种资源特征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西藏各地(市)搜集的526份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植株形态特征、植株高度,分枝习性,叶片形状,花瓣类型、种子颜色、大小,角果爆烈习性观察研究,可分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野生型,其中,白菜类型占试验材料的658%,芥菜类型占21.9%,甘蓝类型占11.5%,野生类型占0.8%,按生育期,各类型分早、中、晚熟品种,种植的白菜型品种中熟种占83.5%,芥菜类型品种中熟种上47.6%,晚熟种占48.4%,甘蓝类型属晚熟品种,野生类型为极晚熟品种,西藏的油菜中熟性是典型的生态特点,是长期适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而形成的,同时,分析了一些有育种价值的珍遗特性,产量性状,品质,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都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发现中利用西藏油菜含油量高,角果长,籽粒多,籽粒颜色,对寒、旱、瘠的抗性高度适应等独特必状,对品种改良提供丰富的多样性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10对AFLP引物,对43份来自西藏地区部分野生类型油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276条清晰的谱带,其中214条呈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7.5%,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21.2条多态性带。通过NTSYS软件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并把西藏各地方来源及类型不明确的野生类型油菜划分到相应的类群中,从而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鉴定,以充分利用野生类型油菜丰富的遗传资源,培育优良的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在西藏6地市21个县(乡)用GPS定位,采集获得野生芥菜类型油莱38份的基础上,于2005年在西藏林芝种植,通过生育期、植株形态、籽粒等农艺性状比较观察研究,发现:①西藏各地(县)野生芥菜类型油菜与栽培芥菜类型油菜相比,在表型分化上具有一些明显不同,其表型分化多样性丰富;②野生芥菜类型油菜的垂直分布,在海拔高度上明显高于栽培的芥菜类型油菜,西藏野生芥菜类型油菜种植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4630m以上;③野生芥菜型油菜的水平分布,从藏东三江流域到雅鲁藏布江中游,随着经度的西移,表型分化趋势丰富,特别在山南、日喀则地区最集中,零星分布着成片的野生芥菜类型油菜,并据此往西藏的北部和西部扩散。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西藏小麦品质育种工作中合理利用品种资源,以株高、结实小穗数、穗长、每亩穗数和产量为主要指标,对26份冬小麦品种(其中引进的24份,对照2份)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6份资源可以分为5个类群,西藏当地的两个品种(对照)与内地引进的绝大品种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距离,这对杂交优势提供一定的资源,建议在育种工作中选择这些比对照遗传距离较大的类群;作为引种综合考虑农艺性状表明表现最好的引进品种为洛大林和97—18,与当地推广品种肥麦为一类,对这两个品种建议进一步进行品质和病虫害调查。  相似文献   

9.
以植株高度、基部粗度、分枝部位、分枝总数、每株角果数等14个考种性状为指标,对西藏各地(市)搜集而来的27份野生芥菜型油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当阈值为0.94时,将供试材料分为上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1)、下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2)和匀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3)三大类群;可以根据育种目标及当地的生态因子等选择不同的株型,从而达到稳产、丰产的目的;2)当阂值为0.61时,将材料分为SG1、SG2、SG3、SG4、SG5、SG6、SG7等个七亚类群;发现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距离并不能确切反映其遗传上的差异,因此提出研究西藏的作物生长环境时,不应以行政区划为研究标准,应参考当地的区域小气候;3)各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类群的考种性状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0.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2份来自西藏不同地区的白菜型油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聚类法可将22份供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品种的地域性同聚类结果无密切相关性;10对SSR引物在22份供试材料中共获得50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45条是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0%,平均每对SSR引物检测出5条带,4.5条带为多态性;琼吉与扎囊野油菜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相似系数为0.51;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1.
西藏白菜型油菜资源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调查搜集获得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327个,其中南方油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var.oleifera)304份,北方小油菜(B.campestris L.)23份,发现西藏白菜型油菜的表型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远远超出以往文献记述,并讨论了白菜型油菜的种质资源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不同地理来源和个体水平的研究结果,筛选出107个西藏地方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油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PCR扩增结果,计算遗传距离,对107份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建立UPGMA系统树,并结合形态观察结果,对白菜型油菜进行了遗传分类研究,将其分为三大类,11小类,并论述了各类的品种组成及其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植株高度、基部粗度、分枝部位、分枝总数、每株角果数等14个考种性状为指标,对西藏各地(市)搜集而来的27份野生芥菜型油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当阈值为0.94时,将供试材料分为上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1)、下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2)和匀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3)三大类群;可以根据育种目标及当地的生态因子等选择不同的株型,从而达到稳产、丰产的目的;2)当阈值为0.61时,将材料分为SG1、SG2、SG3、SG4、SG5、SG6、SG7等个七亚类群;发现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距离并不能确切反映其遗传上的差异,因此提出研究西藏的作物生长环境时,不应以行政区划为研究标准,应参考当地的区域小气候;3)各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类群的考种性状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4.
蚕豆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6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55。11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显示出显著的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差异,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国内群体平均水平。国内除云南、山西蚕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国外群体(1.8512)外,其他省(区)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国外群体。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山西、青海是我国蚕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该区域蚕豆资源的搜集、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方法对可育转基因栽培小麦鄂恩1号(EN1)和鄂麦11号(EM11)植株的T1代种子中的谷蛋白亚基成份进行分析,验证种子中是否含有对增强小麦展弹性有显著作用的转基因胚乳特异性表达产物——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转基因株D193种子中连锁表达两种亚基基因1Dx5和1Dy10,转基因株D185和D186则均表达其中的1Dx5亚基基因,不同基因型受体可能影响转基因的连锁表达。Χ^2检验表明鄂麦1号、鄂麦11号二种基因型T代种子中转基因表达蛋白1Dx5和1Dx5+1Dy10产生的表型比均符合预期分离比3:1(P〉0.05),两种外源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可能均为单位点整合。表明遗传转化分子育种可以成为改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并讨论了SDS-PAGE有效检测转基因在早期世代表达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6.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9份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含油量、芥酸、硫代葡萄糖甙和油酸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种子平均含油量44.49%,明显高于周边省份和我国油菜种子平均含油量;削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种子平均硫代葡萄糖甙含量48.95μmol/g,芥酸含量20.75%,油酸含量为10.79%,均低于周边省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芥酸和油酸含量;2)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无论在水平分布上,还是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中:优异品质的种质资源在水平分布上,主要集中在28-31°N×89-93°E之间;在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拔3550~4000m之间;3)发现了6份含油量50%以上的野生油菜种质资源,5份低硫代葡萄糖甙的种质资源,3份低芥酸材料,1份油酸含量接近50%的高油酸材料,为油菜生产和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综合性评判分析方法,对来自西藏各地野生芥菜类型油菜植株主要性状的优势及各县(区)植株综合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植株高度影响最大的性状依次为主花序长度(y3)〉主茎粗(y5)〉角果粒数(y6)〉主花序角果数(y4)〉角果长度(y7)〉分枝个数(y2)〉分枝部位(y1)。说明各县(区)植株主要性状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性状为主花序长度。主花序长植株高、分枝多、结角多、产量高。(2)各地野生芥菜类型油菜以拉萨达孜县植株综合性状最好,其次为堆龙德庆县〉左贡县〉当雄县羊八井〉工布江达县〉墨竹工卡县。(3)生产上芥菜类型油菜育种可选用拉萨达孜县野生芥菜作杂交亲本资源,利用其主花序长度增加单株角果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该项目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进展与所得的成果,以及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从种资源的地理分布,品种类型,表型分化、生态环境、遗传背景等都充分显示了西藏油菜种质资源具有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油菜的自然分类系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以往的分类系统;提出了油菜演化的二阶段假说和可能存在的演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油菜演化系统,提出了西藏是白菜类型和芥菜类型油菜起源地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刘莉  董静 《科技通报》2007,23(3):360-367
综述分子标记在大麦耐非生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发育基因效应、野生种或地方种的变异、遗传(QTLs)图谱等。现代引种和育种过程引起物种的遗传变异趋于狭窄、多样性减少,由此可能加重疾病、害虫和非生物胁迫等危害的潜在威胁。发育基因对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多态性效应;野生大麦和原始地方种为提高耐胁迫性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大麦遗传多样性的分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野生种质优良抗性,更有效的选择耐(抗)性基因型。文末从正反两方面简要讨论了分子标记在大麦耐非生物胁迫遗传育种研究中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西藏茄科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此研究以《西藏植物志》为基础,结合最新的文献资料和标本信息对西藏茄科植物名录进行梳理和整理。结果表明西藏茄科植物分布共计18属46种(含1变种、1杂交种),其中野生植物34种(含1变种)、栽培植物12种(含1杂交种种),在《西藏植物志》基础上共增加茄科植物4属15种(含1变种、1杂交种),形成新的茄科植物名录。研究结果将为西藏茄科植物的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