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育,即审美教育。1、国外早期对美育的定位.“美育”一词,最先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即理智的人”.  相似文献   

2.
音乐的美育作用段晋中,张鹿樵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正确地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的能力,使我们的一代新人成为“审美的人”,进行美育——实施审美教育当是必要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美育...  相似文献   

3.
席勒在1793年提出“美育”这一概念时,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所谓人性的”复归”。也就是说通过审美实践前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亦即理智的人,具有社会道德意识的人。正如他在《美育书简》中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因此,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要解决的是完美人格曲培养,人的心灵的塑造,亦即人类自身的美化问题。这一点与中国儒家审美理想可谓不谋而合。所以在今天的审美教育中,孺家审美思想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美育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意义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当人类刚刚迈入农耕社会之时,我们的古代圣贤就提出了“艺术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提出以音乐教育培养“城邦保卫者”,而我国的孔子也提出“诗教”、“乐教”的问题。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时,在1793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提出“美育”的概念。席勒明确地将“美育”的本质界定为“情感教育”,目的在于克服人性的分裂和兽欲的横流。他说:“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教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上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美育肩负了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品格教育的使命,他们之间相辅相承、三位一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会使审美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美感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具有“四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事业中.美育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课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只要教师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适时点拨,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陶冶美好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然而,就普遍情况而言,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它们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以此作为对美育的诠释,无疑会把美育与学鉴赏混为一谈,使美育退化为另一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了美育的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席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美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因此,我认为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本文现从诗歌教学出发,就诗歌的美育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审美教育活动———美育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这种主张基本上反映了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教育作用为人们所共识的现实。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美育 ,也是人类自身美化、自身建设的一个方面 ,并且是特定历史上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传播下去的手段。它是以生动、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或形式唤起审美…  相似文献   

10.
李春珍 《云南教育》2004,(35):21-22
语文新课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审美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纵观社会发展史,欧洲中世纪的倒退和我国十年浩劫的停滞,也可以理解为脱离“以人为本”、美育所受到的歪曲和摧残的结果。美育在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培养情操为目的 ,以生动形象为手段 ,通过富有个性化的形式 ,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早在 18世纪末 ,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虽然“美育”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但美育的意识和实践却古已有之 ,它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美的重要形式 ,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高等院校从事美学、美育方面的教学工作 ,就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任务及意义 ,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任务  高等院校教育的根…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美育理论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它所要得到的,是一种使人格变高尚的内在情感.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普及,“数学美学教育”逐步纳入教育范畴,以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数学美育旨在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内涵进行提炼与深化,厚植学生内心,让数学教育更加灵动、立体、深刻.基于此,文章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例,对高中数学美育内涵、本质、规律及表现形式进行深入解读,领略数学美学精髓,提升数学美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在转型,审美教育也须转型。现代美育是美育的“与时俱进”,是为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而作出的自身的机制更新、功能更新。它除了具备传统美育形象性、情感性、渐进性等特点外,还应注入新质新貌,形成自由美育观、发展式美育观;以多元化、个性化、高品位的当代审美化提高受众审美层次,弘扬民族精神,完善、优化现代人格塑造,促进人的自由、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着悠久的美育实践历史,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诗教”、“乐教”到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并将美育和美学列入现代国民教育方针,再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美育正在不断地深入民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旨在形成蔡本的美术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多元化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朱小石 《中国德育》2007,2(4):19-21
当前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需要把美育融入德育。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思想濡染和人格塑造。美育融入德育,要使学生由“技巧人”转变为“审美人”,由“感性人”转变为“理性人”,由“庸俗人”转变为“高雅人”。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美育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美育有助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应加强和改革学校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体现出鲜明的人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上来。应该通过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开展美育综合实践活动,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协调家庭、社会美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让教育立美——实现教育自身的美化,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缺乏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艺术教育的人是不和谐的人。审美教育的实质是对创造性的追求。1986年3月25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七五”计划的报告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至此,又重新确立了美育地位。这对提高我中华民族的全面素质具有其深远的意义。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它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艺术作品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过程来提高人格素质的教育。高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人才”当然应该具…  相似文献   

18.
美育的教育途径,应是家庭美育、“团队”美育、学校美育以及广泛的社会美育的综合工程;相互之间需协调互补,共同推进。美育的内容层次,则是由爱美教育、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三方面构成,共同完成对“完整的人”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柳河县实验小学刘钢,杨雨梅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中国教育改茧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审美教育虽然有着固有的特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挑战,“中和协调”、“陶冶情性”的美育思想已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了,学校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健全人格、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与思想,学校在儿童审美教育中必须体现时代特点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征,以及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感染性、情感动人性与娱乐性;必须从开阔学生视野入手,多方位地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力与欣赏力,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