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基于《骆驼祥子》中文及两译本三个单语语料库,以Crown-Clob语料库中的原生英文小说为类比语料库,统计并分析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在词汇(词频、平均词长、词汇密度、高频词及主题词)和语篇(平均句长和文本可读性)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试图从两译者的翻译目的解释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大量作品被译成外文。英语译者葛浩文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与翻译,使得莫言的作品得以真正意义上地走进西方读者的内心世界。首先对葛浩文译文汉英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随后阐述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特质,并分析其风格、基本特征,最后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葛浩文译者风格。通过分析得知,中国文学要想真正地"走出去",在拥有优秀作者与作品的同时,也要求译者长期关注、连续翻译作家作品,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应保持长期友好状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自建语料库进行计算,分析《骆驼祥子》中汉语"连词+能+动词"结构的语义韵倾向,阐述葛浩文和施晓菁两位译者对该结构的语义韵翻译策略,并从涉身性角度探究译者翻译差异背后的原因。统计发现,该结构总体呈积极语义韵,在大部分情况下两位译者都成功再现了原文的语义韵,都采用了构建相似类联接、句式转换、删减法等方法。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葛浩文多采用句式转换法,而施晓菁则多使用构建相似类联接法。  相似文献   

4.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描写藏族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作者在文中广泛使用叠词和拟声词以及反复和比喻修辞,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基于文学文体学理论,以葛浩文和林丽君夫妇合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汇和修辞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探析译者是否保留原文中表达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的语言形式,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文体效果,进而表明文学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蛙》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在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其英译本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文章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莫言的《蛙》及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四个层面探析《蛙》的语言风格是否在葛浩文译本中得到再现,并探讨译文的风格翻译转码策略,以期用实例证明风格标记理论对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琛琛 《英语广场》2023,(20):33-36
莫言于199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国》是一部拥有丰富隐喻的文学作品,但对于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基于概念隐喻视角,对《酒国》葛浩文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现象和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在处理本体隐喻时,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译为相同的隐喻,但当本体隐喻涉及有关动物的负面概念时,译者大多将其译为非隐喻;在处理方位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成非隐喻形式的翻译策略;在处理结构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为相同隐喻和不同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内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功当中不可忽视的是译者葛浩文的翻译。前景化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思潮,与图形背景理论中的突显性原则相似。Leech提出了语言常规中的偏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生死疲劳》是葛浩文的翻译代表作之一,前景化现象表现在译者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手法上。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狂人日记》莱尔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两个版本的译者翻译风格,并结合译者时代背景、翻译标准和策略、翻译目的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译者风格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杨、戴译本短句多,口语特征明显,句式灵活多变,更易读;莱尔译本句法复杂度高,长句多,口语特征略微平缓,文学性更强。本研究旨在促进《狂人日记》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延续和扩展鲁迅作品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