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意象是寓"意"于"象",是能够寄托诗人情思的物象。意象是学习语文知识、解读经典文本、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月亮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情感表达的一个象征物,不管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月意象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艺术呈现,解读月意象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倡导语文教师充分关注教材中月意象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在领略语文学习真谛的同时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动。  相似文献   

2.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诸多贬谪文学作品。学好此类诗文,必须明确作品的情感主题,也需要了解一些贬谪诗文中常见的审美意象。笔者经过对教材的梳理,发现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情感主题大体包括忧国为民之怀、乐观旷达之态、悲苦落寞之感、洁身自好之志四种,常见的审美意象有月亮、山水、草木、禽鸟等自然类意象以及酒、刀剑、英雄等人文类意象。希望通过对贬谪诗文情感主题、审美意象的梳理,能为语文教师在品析课文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优秀文化的基因库,而且是涵养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发源地,其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进而形成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是审美人格的"涵养基"、"引领者"以及"奠基石";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及插图美体现其审美意蕴;师生共同浸润在文本中,以阅读、体悟、赏析及表达等方式分析教材,是涵养审美人格之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巧妙而频繁的运用了意象描写,令人目不暇接,新颖别致,独领风骚。其中有月亮、镜子、墙等等,借常见之物传达了她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开拓了她小说的艺术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同时为小说笼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辉。意象几乎成了开启人物或作者取向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文章不是无情物,"纵观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深蕴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出作品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色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千万不可忽视情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可见月亮情结对张爱玲创作的意义在于:它是作者家园意识的投影;它是作者超越自我、把握人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古典文论(诗论)、画论及作品中把意象概括为作者审美意象、读者审美意象、作品艺术意象。中国古诗审美意象,它的特点可以简概为四个字:写意之象。意象是作者根据主观意匠契合主客观材料加工而成的,体现我国艺术重主观、重意兴、重情志、重表现、重象征、重含蓄、重精约、重虚活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的瑰宝。它负载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审美意象,传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作品,学好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凭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其余意氧,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因此可以说语文就是美学的载体。同时语文教材选用的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内涵丰厚的艺术魅力对少年儿童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尤其要注重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材料。本文认为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和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挖掘审美教育的因子,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兴趣和热爱,增加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审美和认知价值,使审美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应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重点阐述古诗词教学的意境与意象,从抓住语感到推敲、涵泳文字,从解读诗眼到意象空间的拓展,通过案例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内质去深入挖掘和分析,理性指导与点拨,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指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语言文字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符号,不仅具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也是通脱淡泊的一个文化象征,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伟大诗人李白诗歌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月亮意象,这些意象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基于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以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它召唤着细心的读者去那里徜徉,去想象作品的意蕴空间,品味文本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就要教师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以课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舒展内在的想象和情感,探寻作品的意义和精神灵魂,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领悟。一、品味词句,在想象中感悟文本的真情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外国著名作家有不少作品入选我国小学语文教材。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称为“模糊美”的艺术魅力。它们所具有的含蓄美、朦胧美、空白美给读者提供了启迪联想,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中的模糊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发展思维,提高阅读。欣赏和审美能力。一、细心挖掘含蓄美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感染读者。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在对艺术形象的刻画中自然流露。“作者的见解意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愈好。”(恩格斯语)例如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小说《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在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还凝聚着作者自己进步的审美理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都以自身严谨的态度、鲜明的思想、周密的布局、个性的语言等屹立于文化艺术之林,赢得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19.
月亮,是古典诗词中重要的审美意象,“月亮”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并具有爱情、乡情、缺憾、永恒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袁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小学语文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无论是优美的小诗,还是严谨的长篇华文,都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着真、善、美的精神。在语文课堂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