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渠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作为丝路咽喉孔道的河西走廊,在佛教传播上无疑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五凉佛教,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佛教。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凉割据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地理、民族诸因素,一方面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另一力面又积极接受了外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区域。探索这个特殊文化区域内的佛教,应该说是五凉史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3.
"五凉文化"指发端或保存于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并经由北魏重新引入中原地区,至隋唐得以振兴的中国传统文化。前凉张轨以后,河西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大批侨寓的中原学者和本土士人传习学业。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智力环境为五凉政权提供了文教振兴和学术昌明的条件。五凉特有的地理环境,大批学者的辛勤耕耘,使河西在经学、史学、文学、佛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凉文化兼容并蓄、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5.
五凉史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为界,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前凉统治时期,后期为“四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并立时期。在这前后一个多世纪里,“带河为固”的河西走廊与风起云扰的中原地区比较,的确是相对安定的。这种相对安定的局面的创造,与五凉政权和中原、江左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等等的交往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汉代对西域的大规模开发热潮,随着汉帝国的瓦解而渐趋冷落。到了所谓“五胡+六国”时期,中原丧乱,风起云扰,河西地区五凉兴替,旋生旋灭。五凉政权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大都注意了向西域开拓自己的势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五凉政权统治下的河西走廊上频繁地进行着。“天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玉门关连接着“天之奥区”,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以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先后出现了汉族张氏前凉政权、略阳氐族吕氏后凉政权、河西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汉族李氏西凉政权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一百三十多年间,河西走廊上五凉兴亡交替,来去匆匆。和这些短暂的地域性政权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是地域性的世族地主集团——西州大姓。五凉政权作为阶级统治的权力,正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西州大姓的权力。探求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的关系,是五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西藏、新疆以及内蒙古的边疆治理在我国可谓重中之重,而就西北来讲,河西走廊的治理又是历史之重。因此,研究五凉时期河西走廊的边疆治理经验对我国的边疆治理大有裨益。通过细致梳理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历代统治者的边疆治理经验,总结出初级治理、中级治理和高级治理的治理之道,发现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思想的高级治理之道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思想相吻合,尤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路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2-46
"五凉"指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建立的五个政权。五凉文学亦脱不了整个十六国文学的大背景,即应用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应用文体在五凉时期呈现特殊情形,与同时代的东晋稍有不同,就下行文言,五凉国主偏好"书"、"令"等具有灵活性与权威性的特殊文体,其上行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在创作者双重身份影响下,致使两种应用文种类集一身,大概与十六国时期诸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正统观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回顾、反思近十年来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是运用"水利社会史"的理论研究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已成为基本趋势。二是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注重田野考察、进行比较研究,是深化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临松(今甘肃民乐)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全国上下尊儒重道、笃信佛教,君主文治武功,百姓安居乐业,历来受到史学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五凉文化渊源探微梁新民五凉文化(亦称河西文化、凉州文化、河西学等),是研究河西史乃至中国通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资料缺乏,学术领域涉足者较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算太多。可喜的是,近年来,赵以武同志“博采前代典籍,吸取今人研究成果,参以自己多年研究心...  相似文献   

15.
高荣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1):99-105
随着汉朝封建统治在河西的确立和屯田事业的发展,河西文化也有了明显进步。汉代河西本土涌现出许多“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博通经学、长于文史的政治军事和学术人才及“有名于世”的书法家,就是当地文化迅速发展的集中体现。所有这些,都与政令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和内地人口的大量移入密不可分。汉代开启了河西文化发展的先河,汉代河西文化的发展,为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将反映河西走廊边塞风光的历代优秀诗篇的赏析作为研学旅行的推手,游历目的地涉及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游学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条内陆河,汉时称"谷水",北魏时称"马城河",明时称"三岔河",清时称"郭河",近代以来称"石羊河".石羊河流域绿洲植被景观的大规模改变始于汉武帝驱逐匈奴之时.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归汉后,直至清末,石羊河流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即两汉时期、隋至盛唐、明清时期.在这期间,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逐渐地发生演变,本文试从这三个阶段来论述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7,(1):31-35
由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学院文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联合主办的"视野·理论·方法——第三届裕固学研讨会"于2016年7月12日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于国内外的学者30多人围绕视野、理论与方法进行裕固族社会文化的研讨,在"裕固学"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裕固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