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妥的民办教育转制路径应为:完成办学出资过户,划分民办高校资产类型;对现有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办学出资总额重新进行审核、验资,核算民办高校国有资产、捐赠形成资产等;突出"合理回报"是办学奖励的特质,明确提取依据和标准;民办高校进行自愿选择并重新登记,制定新的学校章程。过渡方案可采取:转为非营利性捐资民办高校,转为非营利性不要求合理回报民办高校,转为非营利性要求合理回报民办高校,举办者要求撤资的民办高校转为营利性民办高校。参与分类管理试点的地区应满足以下条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能力较强,日常民办教育管理规范;民办高校数量与规模适中,办学层次完整;高等教育资源充足,公办高校质量较高;社会经济较发达,高等人才需求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化解民办教育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对民办学校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创新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管理制度设置不应该迫使社会资金只能在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之间选择。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不能完全将其等同于企业.将其纳入企业范畴管理不仅有违于事理.也有悖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而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不能将出资办学人的出资等同于捐资.出资不意味着出资者必须放弃其出资所有权.或其对学校资产应享有的权利。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挟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是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应《民办教育促进法》之要求,民办高校大都声称已推行了董事会制度,但事实上该制度运行失败。其原因在于,中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运行主体不支持,同时该制度并无优越性。美国早期的私立高校举办者是教会,其办学目的不是为了营利,并且目前美国多数私立高校举办者仍坚持非营利方向,加之美国私立高校董事会制度具有优越性,故能成功运行至今且发展趋势良好。建设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关键在于允许民办高校举办者自主选择内部领导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国家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与财务的监管,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引到非营利上来。  相似文献   

4.
民办高校进入分类管理过渡期后,举办者频繁变更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立足民办高校举办者的现实基础与办学动机,从举办者办学和政府规制两个视角分析了变更问题的特征、诱因及影响,阐明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的缘由大多是“学校控制权私利”问题。当前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举办者变更规程、强化协同监管和发挥属地治理”的新机制,不断规范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工作,是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不仅是我国民办高校不同类型的现实需要,科学的分类管理也有助于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从而使民办高校吸纳更多的民间教育资本,还有助于政府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而使民办高等教育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校落实法人财产权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产权问题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法人财产权,是民办高校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5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这为民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纲领性方向,强化了进一步激发民办教育活力与创造力的目标任务,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也不例外。近年来,在普遍适用于公办、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的同时,我国民办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施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先后印发,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全面发力、纵深推进,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拓展,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等育治理的形势新判断、制度新安排。  相似文献   

8.
由于分类管理长期缺失,民办教育发展遇到诸多问题。面对解决民办学校系统的内部矛盾、落实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和破除民办教育发展瓶颈的现实诉求,近期,我国已在法律层面明确了要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并将其作为民办教育创新改革的核心。由此,需要进一步基于民办教育分类原则,通过确立民办学校分类标准、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制度和明确各类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等路径来实现分类管理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职院校实行非营利性、营利性分类登记和分类管理,是以国家为主体,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强制性变迁,分类管理改革呈现出移植性、碎片化和滞后性等特性。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分类管理改革遇到不少现实阻梗:地方政府落实分类管理政策难;举办者营利性、非营利性选择难;教师“名”与“利”取舍难;学生身份认同难。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分类管理,需要综合施策,主要包括:扎实推进地方分类管理改革,让举办者“能选”;充分激发举办者办学积极性,让举办者“敢选”;切实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让教职工“不惧选”;全面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让学生不受到分类管理冲击。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性相关者组织,受举办者、教师、学生、家长、政府、企业等诸多内外部组织或个人的共同制约.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是举办者、教师、学生、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综合结果.要从法律上许可和规范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学生公平发展的权利,提高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传统观念将教育公益性等同于学校的公益性,否定民办学校的营利性是根本原因。为明确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内更好的予以规制,应该将其分为投资办学型和捐资办学型两种,前者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殊行业公司法人,后者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会法人。  相似文献   

12.
开展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美国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有一套独特而完善的管理制度。从重点解读美国私立学校分类管理在学校设立、办学经费、学校产权、政府资助、教师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出发,对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是民办高校按照国家有关教育政策和制度规范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化、合法性进行监督的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过程与方式。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在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监督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民办高校科学管理和规范化办学的重要机制保障,同时也是民办高校规范有序运行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当前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民办高校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学校章程建设,落实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作用,以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政策分析发现,浙江温州和陕西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的实施基础较为成熟,改革战略强调整体性和全局性,政策文本突破了传统框架,配套制度重视互补性。不过,两地的政策依然存在分类标准和依据不清晰、缺乏法律支撑、营利性民办学校制度体系缺失以及经营范围不明确等问题。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制定的价值导向,完善政策制定的制度基础,丰富政策制定的知识基础,选择恰当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在制度设计上保持民办教育结构的整体均衡。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教育平等、满足教育需求、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投入效益、科学分享管理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制定民办教育政策要努力争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的平等法律地位;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增加可供选择的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的供应量;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的创新;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激励作用,提高财政投入教育的产出水平;落实分级负责,多部门共同承担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和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混合制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兼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双重资源和特点,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资源品牌等方面拥有比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更多的优势,但其发展中所存在的产权关系不明、政策界限不清等问题对教育公平和民办学校发展有负面影响。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各类体制学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董事会是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独立性与公 正性。以探索建立民办学校独立董事制度的国家政策为指引,审慎移植来自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制度经验, 民办学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价值在于推动民办学校办学规范化、治理专业化, 强化公益性、增强公信力。分类管理背景下,应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配套政策 正式实施为契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民办教育地方立法和学校法人治理结 构优化过程中,加快推动民办学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包括选任机制、权责配置、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 内的民办学校独立董事制度体系,助力举办者控制型董事会向以独立性为核心特征的董事会转型。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是民办高校的利益主体共同开展治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办学目标的能力。主体性因素是影响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的主要因素,但不同主体对治理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特征及举办者控制型管理模式带来了诸多利益冲突,使民办高校治理面临着与公办高校不同的难题,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有其特殊性。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在分类管理的框架下创新外部管理制度,通过修订章程推进依法治理,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产业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存在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文章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质是运用现代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方向社会化和办学投入产出效益化的过程;高等教育产业化不同于商品化,市场化,不等于实行高收费和谋求高利润,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违背教育公平和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