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刑罚目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争,报应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反对将个人作为社会的手段,强调刑罚的施加在于已然之罪的报应;目的主义则以社会为本位,主张为了防卫社会而适用刑罚,强调刑罚的施加在于未然之罪的预防。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难以克服的片面性。目前,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逐步趋于调和走向折衷主义。  相似文献   

2.
只有将刑罚目的奠基于报应主义为基础的功利主义之上,现代刑法才真正有可能不仅成为保护人民的大宪章,而且成为保护犯罪人的大宪章。报应主义一经脱胎于原始的报复便与其分道扬镳,它以意志自由为立论前提、道义责任为归责基础。主张罪刑均衡,彰显公正、人权、秩序之现代文明社会三大价值。虽然单纯的报应并不足以解释刑罚的目的,与预防相结合才是其真正归宿,但是报应优先、兼顾功利的一体化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坚定的立场并贯穿于死刑、刑罚个别化和“严打”等诸多刑事政策的考量之中。  相似文献   

3.
刑罚自私有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报应主义刑罚观与目的主义刑罚观之争,延续数千年.报应主义强调正义,着眼于已然之罪;目的主义强调效率,着眼于未然之罪.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各有合理之处,但又都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刑法学者试图综合两者的优点,避免两者的缺点,折衷主义刑罚观随之出现.折衷主义刑罚观既强调公平又强调正义.  相似文献   

4.
刑罚本质问题是刑法理论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方孔先生认为刑罚的本质是动物性,这种理解无疑是肤浅的,对刑罚理论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害的。只有从人性角度出发,分析报应刑论和目的性论的分歧和利弊,才能真正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即刑罚的本质是并合主义论。  相似文献   

5.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刑罚本质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研究西方学者对刑罚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建立现实、合理而有效的刑罚体系,促进刑罚本质的理性化,有助于调整国家的刑事政策方向,摆正刑罚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合理位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我国刑罚目的的选择。兼容报应观与预防观,不仅具有理论方面的可行性,也具有实践方面的必要性,具体如何兼容需符合我国的国情。将我国刑罚目的分为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是合宜的,因为这三种目的蕴涵了报应观和预防观,并且使报应和预防得到完美的结合,它们构成了我国刑罚目的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刑罚本质问题是刑法理论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犯罪是基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因素的行为,刑罚的本质不在于消灭方孔先生所说的人的动物性,也不仅仅是对犯罪的报应,而是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量刑基准点之确定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量刑基准点确定基准理论中,中线论很受司法实践的欢迎,但是它缺乏立法与实践基础;分格论和危害行为论在理论上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重心论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应以实现对犯罪等价报应的刑罚量作为量刑基准点,量刑基准点确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刑罚报应正义;在此基准点上量刑情节的适用主要体现了刑罚功利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