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称谓语,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译研究局限于文本内部,忽视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而翻译操纵派认为翻译不仅受到语言的内部束缚,还受到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的束缚.以《世界是平的》为例对大陆译本与台湾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译本内容被不同程度的操控(改写),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大陆与台湾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赵婷婷  余晋 《英语广场》2023,(17):45-50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AABB式叠词在《洛丽塔》黄译本、于译本和主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译本中状语叠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叠词,而且黄译本和主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于译本,因为黄译本和主译本倾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黄译本和主译本中增译的叠词,本文发现主译本在归化的同时,对原著思想张力的还原也是高保真的,而黄译本更偏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上差异主要是由AABB叠词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吴松林 《职业技术》2006,(10):100-100
翻译记忆(TM)技术和该技术通过重新利用译本,达到三个目的.即文本的连贯性得到改善,翻译周期得以缩小.翻译成本得以降低。  相似文献   

9.
王妍 《考试周刊》2012,(35):30-31
作者通过自建《大卫·科波菲尔》小型语料库,拟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五个译本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通过对比各译本的词汇语言、句子结构等微观特点,分析译本语言的变化性和特色性,进而探究进其翻译多样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按照译本的翻译形态,《诗经》向西方翻译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7至18世纪末)、确立阶段(19世纪)、转型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逆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呈现出继往开来的发展脉络与分期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目的论,对《尤利西斯》萧乾夫妇和金陡两个中译本的语法变异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语法变异不同的翻译观念和不同的预期读者都将影响翻译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与功能决定了在翻译语法变异时萧、文译本遵循语内连贯,金译本遵循语际连贯,但两个译本都尽可能适切于各自翻译目的,因而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两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论语》英译本是英语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在国外汉学界也影响较大,但两个译本却有所不同。表现在:(1)语言风格的不同:理译语言古朴典雅,行文结构接近原文;韦译语言口语化,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似;(2)理译对《论语》基本核心词多采用阐释译法;韦译则采取通篇统一的译法;(3)对原文存在不同理解和翻译。  相似文献   

14.
《简·爱》不同时代译本的语言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具体实例对《简·爱》两个不同时代的译本李霁野与祝庆英的译本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简·爱》两个译本的语言特点的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翻译作品具有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关于《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的翻译,颇具权威性的是卞之琳、王佐良、许渊冲三位名家的译本。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比较,可以看到翻译与意象之关系、意象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的翻译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象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张铁山 《家教指南》2001,(2):101-106
本文在对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收藏的同书残卷比较,提出:(1)该回鹘文残叶的翻译年代为元代;(2)回鹘文译本《杂阿含经》至少有卷子式和贝叶式两种版本;(3)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合经》为手稿本;(4)该回鹘文译本译自汉文,且采取摘取汉文原文中的部分词句直译而成。  相似文献   

17.
文学名著的重译,是指译者在一个译本出版后,“觉今是而昨非”,遂于一段时间后对前泽加以修改订正,甚至推翻旧泽,重新翻译一次(只于再印时就纸型加以挖补,作个别修正的算不上重译本)。重译是译者对译事执着认真的体现,是译者“一字不苟”,力求完善的举措。将译者的前译本与重译本进行比较,无疑为我们总结翻译家的译事经验、揣摸翻译技巧、探索翻译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为我们在认真比较分析、系统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进而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PYGMALION的两…  相似文献   

18.
随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日益关联.如何在翻译中体现女性话语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以艾丽斯·沃克的女性主义小说《紫颜色》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女译者陶洁(1998)和男译者杨仁敬(1999)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通过实例探讨了女译者凸显女性话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选择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作为研究李白诗<静夜思>英译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不同翻译家的一些英译本翻译展开研究,通过他们各自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译本的比较,并结合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所产生的文学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是翻译诗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