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在认识论和存在论方面的理解来考察和探讨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语言哲学上所具有的世界观意义,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正确的表达来认知自身,进而正确地理解和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从语言转向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借鉴”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信息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快速时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式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新机遇,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新媒体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等带来了挑战。为此,应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化思政队伍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等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走过不少弯路。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度”的把握不适当,即失了“度”,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从哲学的高度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度,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和飞跃。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和最新课题。高校辅导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媒介素养已成为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素养。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领袖”,要做好媒介信息识别反应的“守望者”、媒介信息解读处理的“把关人”、媒介信息交互传播的“引航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中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当代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与最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落实“十六号”文件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效。面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辅导员团队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应运而生的必然结果。责任型、创新型、研究型“三型”的辅导员团队通过价值观共识和传导,发挥辅导员团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乘数效应,有利于突破辅导员团队建设的传统观念,解决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突出矛盾,形成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磁场效应,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双提升”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7.
心理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用现代心理学原则和方法改进和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贯穿情感二字,尊重受教育者个性,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具体运用“巴奴姆效应”、增减效应”、“层递效应”等心理学方法,实施差异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愉快教育”,有其哲学、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愉快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独特的优势。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基本原则,优化教学系统,改革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有效策略实施“愉快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中,意识形态和政治的研究与微载体的提供者总是一体化的,深入挖掘微载体的应用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应利用教育微载体的“聚合效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积极寻求创新的理念、方法与路径。当代影像文化因其形象的直观性和内在的影响力,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可行有效的“器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影像文化的“间性抒写”旨在体现二者之间的双向进程与互动效应,通过“陌生化效果”和“震颤效应”的着意营造,逐步引导教育对象在“凝视倾听”中接受领悟,让教育对象“留得住”、“进得去”、“动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的枯燥乏味和软化虚化的“牢笼”,达到直指人心、悦目悦神、入身入心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以外的重要形式和补充.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功能上相互配合、促进的德育机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书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范式尽管都是为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范式是扬弃“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利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元宇宙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进阶形态。元宇宙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数智技术迭代聚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形塑。元宇宙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输出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场域和新模式的价值功能。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路包括:强化规范元宇宙中意识形态行为,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情境教学模式;实现元宇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互融和有效衔接;依托虚拟与现实“双线”协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双刃剑”效应。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力求实效,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积极寻求创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诉诸当代影像,着力营造出教育的“陌生化效果”和“震颤效应”,逐步引导教育对象在“凝视倾听”中接受领悟,让教育对象“留得住”、“进得去”、“动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的枯燥乏味、软化虚化的牢笼,达到直指人心、悦目悦神、入身入心的教育效果。诚然,无论是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像诉求来说,未来的路都还很长很长。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在于运行机械,内容单调、空间狭窄、信息封闭,不适应当今日益开放搞活的时代特点,而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抽象多于形象,理性多于直观,跟不上大学生现代思维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应及其“轰轰烈烈”的教育形式,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特点。二是过份强调教育内容的同一性,忽视教育对象思维结构、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和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般理论入手,阐述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网络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演变,即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和评论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热点,《中国式管理》揭示的是一种管理哲学而非管理科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学习、借鉴“中国式管理”哲学可以带给我们思考、启迪,可以进一步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伦理的教育与引导,开发高校网络信息“PICS”标准和“标签系统”,加强网络访问控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的一部分,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党和政府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新要求、新期待,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必须履行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教书育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固有的理念,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育人的内容、目标和重点有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