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践中,以培养公民、造就公民身份、塑造公民道德为指向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公民、公民身份等相关概念内涵变化的影响。同时,公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自然也会伴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公民教育只是造就公民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教育也只是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不过,无论如何,公民都不但需要教育,而且可以教育。公民教育的终极理想必然指向人类的善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开展公民教育研究,首先要面对公民教育边界问题,即厘清公民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人权教育、价值教育密切相关,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关涉人的道德养成,公民教育和人权教育都关涉人的权利意识的形成,公民教育和价值教育都负载着培养现代人的价值理念的重任;但公民教育和它们在产生时间、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从而构成了公民教育明显的边界。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人们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愈加感到高素质公民的重要性。如何在我国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根据公民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各国公民教育最新成果,树立公民教育理念;确立公民教育内容;拓展公民教育平台,创新公民教育方式;构建现代公民教育新体系,是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民国以前只有公民教育思想而无公民教育实践.民国以后,教育界开始正式呼吁和倡导公民教育,他们明确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探寻了公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编订公民教材的原则和标准,对公民教育运动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一、公民教育的涵义 《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2000年版)称"公民教育是旨在使人们成为健全公民的教育。最广义的公民教育可指个人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所有教育。次广义的为旨在形成符合社会所需的品性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格教育等。狭义的仅指公民意识(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6.
罗周燕 《文教资料》2006,(7):144-145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是公民教育理论和劳作教育的倡导人。本文讨论了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作为公民教育实施前提的劳作教育和作为公民教育实施组织机构的劳作学校。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应注重公民权利教育及与公民义务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公民的权利平等原则,同时有效开展公民的义务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任何良好的法律无不蕴涵和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伦理要求,将对公民的法治精神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错综复杂,理论内容相互交织.自由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强调以“自由”的方式培养理性自由的公民;公民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强调培育公民如何“自由”地选择和追求一种善好的生活.作为自由人的公民,是两种教育理念在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再次融合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英国公民教育现状以及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新问题,采访人与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教授、教育系副主任、教育与社会公正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所主任,著名的公民教育专家伊恩·戴维斯进行了访谈,对英国公民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向品格教育的转向进行讨论,辨别什么是好的公民教育,探讨如何评估公民教育效果,思考社交媒介等新技术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在访谈的过程中,比较了中英两国的教育实践,总结了部分公民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及公民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和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发展对参与这些发展的实践主体——公民的素质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就是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要特别突出权利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建设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民资格是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范式主要体现为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公民资格作为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主导话语,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以其特有的理论活力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话语的丰富和发展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民身份是公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公民教育是养成和塑造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涉及诸多社会学科,需要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社会理论或许是讨论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理想平台。在社会理论的视野中,公民身份需要宽泛的理解,公民教育应涉及全球化视角、批判性认知、多元化内涵、制度化保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工作是践行学生公民教育的关键平台之一。云南边疆高校学生工作中公民教育实践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层次低、流于形式等问题。缺乏公民教育计划、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的制约等是导致云南边疆高校学生工作中公民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风俗习惯和信仰、充分重视大学生公民教育并构建公民教育体系是对云南边疆高校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课程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存在两个不充分:公民学科教育以公民认知代替完整的公民教育,路径开发不充分;其他各类课程协同的公民教育同向聚焦不足,路径拓展不充分。从教师角度思考其原因,是“教书匠”的职业定位蒙昧了其现代教育背景下职能的自觉,拘囿了其教育视域的拓展。教师要以公民教育自觉,为社会和谐与公民幸福而教,拓展公民教育的场域,结成学习共同体,向自然、向社会、向生活开发,搭建全景、多层交错衔接式育公民的大世界;拓展学科教学视域,在学科课程资源中发掘或显或隐的公民教育课程资源,构建全员、全课程育公民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5.
国际化语境中公民教育的愿景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化语境是理解公民教育的新视角。文章在探讨国际化语境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化语境中公民教育的愿景,指出国际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是一种多元身份、共同伦理、多元文化和造就世界公民的教育,进而透视了国际化语境中公民教育实施的各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Decreasing levels of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are generating an interest in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New form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which go beyo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e being sought, such as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education of, for and through democracy” and “teaching democracy”. One area which has been little investigated i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questionnaire‐based research among Slovak teachers that shows great variety in the focu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eachers emphasised national pride as well as multicultural, global, regional and human rights aspects and the common good of an entit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eacher focu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curricular framework, model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re all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schools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itizenship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most contemporary modern societies schools are obligated to provide citizenship education.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form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still unclear. From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citizenship over the period of 2003–2009 28 articles were selected on effect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on students’ citizenship. Our review showed the political domain of citizenship to be emphasized more than the social domain. An open and democratic classroom climate in which discussion and dialogue takes place appear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oreover, a formal curriculum that includes citizenship projects and courses also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typ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effect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studie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实现。因此,要通过隐性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和人性化教育的方法,把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家庭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切实改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rgues against a trend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where human rights are taught in the form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my view,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cannot be taken as replaceable for each other. Underpinning the idea of citizenship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politically qualified’ and ‘politically unqualified’ persons. This distinction implies a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name of social solidarity and security. This paper will argue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could imply discrimination/exclusion although it claims to promote solidarity and human rights. Furthermore, the qualification of having rights is not dependent on citizenship but simply in human life itself. Thre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irstly, human right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annot be seen as equivalents. Secondly, educators should be alert to the dangers of possible exclusion implied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different suggestions for human right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eparat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