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人节那天纽约突然变成春天,我坐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前的台阶上晒太阳。我右前方有人牵着一只狐狸犬,他一边和女朋友聊天,一边把手里的飞盘扔出去,小狗兴高采烈地把飞盘叼回来,就这样重复又重复。然后我们去吃大餐,为了把自己走饿一点一连走了三十几个街区。纽约的街道无非是红色和灰色的砖房、曲曲折折的防火梯和美丽的橱窗。所有的良辰美  相似文献   

2.
刘诚龙 《出版参考》2009,(10):42-42
世界正在变得文质彬彬,温情脉脉。我在广场上抽烟,烟屁股烧到指头,我随手扔了,忽然来了三个彪形大汉。搁以往,一定有雷霆吼,但现在这三位首先给我敬了礼,然后递过来一张二十元的发票,跟我来交换人民币。看到这架势,我就调动我的脸部笑肌,乐意地跟他换了。那边啪地又给我敬了个礼,然后一鞠躬,道了一声:谢谢合作、我现在都没明白跟他合作了什么,是我丢烟屁股,他看烟屁股自由落体(事后回想,好像从我点起烟头那会,他们就斜睨上我了)?还是我给他两张人民币,他给我一张罚款单?这就叫做合作?合作,是有点不地道,而谢谢两字却是中听的。  相似文献   

3.
已经很少有一位诗人能引发中文读书界如此大的兴趣。在中国,阿多尼斯甚至成为了一段时期内的文学明星。他撰写诗歌和文论,也愿对公共事务发言。对阿拉伯文明的贡献与困境,他始终保有热情却也冷静批判"时光,收集人类的泪水/将它蓄满风的谷仓。"82岁的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朗诵诗歌《时光的皱纹》。这是他第四次来到北京,他的文选《在意义的天际写作》中文版正式出版。三年前的秋天,他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让这位阿拉伯世界声名最盛的诗人意想不到地收获了如此之多的中文读者——诗集再版7次,以至每次诺奖前  相似文献   

4.
诗集《烙印》,是臧克家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臧克家常说:“没有卞之琳的《三秋草》和他的无私帮助,就没有我的《烙印》。”1933年春,卞之琳自费印行了处女诗集《三秋草》,给臧克家寄了一本,热情鼓励他也编一本诗集。臧克家很感动,选编好  相似文献   

5.
那天在MSN上遇到高中死党峰,照例 问他:"还是一个人?" 他照例答"一个人。" 我应:"你不会是真的喜欢男人吧?" 说完,莫名地将"晚景凄凉"这个词 和25岁的他联系在一起。 尽管我经常打击他,但不可否认,峰 其实还是算帅的,至少,当一个男人时刻觉 得自己像木村拓哉,说明多少还是有点底  相似文献   

6.
当暮色渐蓝,我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回到了充满温馨和谐的家。随便翻一翻自己编辑的几本书,那封面设计新颖独特的诗集——《第三根琴弦》便映入我的眼帘。于是,我随着三弦琴奏出的美妙旋律,又一次认真地读起了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的集子。实际上,我很早以前就读过她的诗集,那是她的第一本诗集——《当暮色渐蓝》,我很喜欢她的诗,她的很多诗是令人回味的。随着《当暮色渐蓝》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在公路上又一次见到了卞力生。现在,他已经是我们中闸乡有名的运输专业户了。只见他端坐在驾驶室里聚精会神地驾驶着他的那辆小三轮卡车,迎着我飞驰而来。他在驾驶室里微笑着向我点点头,又腾出右手向我打个招呼,然后飞驰而去。我和卞力生在九年前就认识了。他今年50多岁,中等身材,黑黝黝的脸,他的家在中闸乡河口村。九年前,我就在河口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8.
小儿子参加了县驾驶员培训中心学习。开学典礼的那天,他欣喜若狂地告诉家里人说:电视台特地拍摄了他们开学典礼的盛况,并绘声绘色地强调摄像机在他们学员身上“大扫描”好多次。言下之意要我跟他妈妈千万不能错过收看电视节目的机会。儿子上电视,我们也光彩。第二天晚饭后,我们就按时按点坐  相似文献   

9.
李安的师弟     
我还是算认识一些文艺青年的,但是他大概是其中最彻底的一个。上一次见他还是两年前的夏天,他拿着自己拍了好多年的一部长片来听我和老公的意见。不知所云地看了两个小时之后,  相似文献   

10.
最好的选择     
纽约冷到零下12度那天,我们有事必须出门。回到家的时候,感觉全身都冷脆了,好像戳一下就会粉碎。晚饭我煮了一锅滚烫的青菜汤,终于让自己恢复了全身的知觉,之后开始舒舒服服地刷微博。然后,我就看到我认识的邓正来老师死了。一个月前我们听说他胃癌晚期的消息。  相似文献   

11.
人们游行发誓用生命保卫萨达姆呀,真棒,我到伊拉克正赶上萨达姆的生日庆祝。做为伊拉克摄影协会客人的我,这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旅游机会,并且让我旋风一样风风光光地跑了一周,参加讲演,接待官方访问,游历海湾战争陵墓,去儿童中心看授奖,当然这全部是为庆祝萨达姆的生日。在生日大集会到来两天前,巴格达真可谓是装饰并武装到了牙齿。我曾计算过在萨达姆生日那天他每小时出现的频率:在政府大楼里是32次,在巴格达的汽车里是4次,在市场与道路是2次。可以说到处都能见到萨达姆。萨达姆的生日那天是星期六,2001年4月28日上午,庆祝…  相似文献   

12.
初次认识仇成梁,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那天下午,操课的号声刚刚响过,报道组走进来一个样子憨厚的小伙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叠稿纸,开门见山地说:“我叫仇成梁,写了些小稿,麻烦您给改一下好吗?”他那腼腆而认真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91年12月,仇成梁从苏北的一个偏僻小村来到驻沂蒙山区某团当了兵。一向对写作情有独钟的他,便尝试着把身边的一些感人的事迹写成文字,然后急不可待地往外投稿,渴望着自己写的东西早一点变成铅字。但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发出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是投的报刊太少的缘故吧?于是,他便每写一…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06,(1):21-22
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5日晚上9点50分,雷日科夫医生那天被审讯两次。一次是从下午1点10分到下午4点45分,还有一次是从晚上9点20分到凌晨1点45分。审讯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关于斯大林的死,我们不知道的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没人准确地知道他是如何死的。报纸上报道他死于脑溢血,而大约就在同一个时候,据说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跑进垂死的老人的房间大声叫嚷;“他们杀了我的父亲!这些杂种啊!”关于他的死亡的种种描述都是极其地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5日晚上9点50分,雷日科夫医生那天被审讯两次.一次是从下午1点10分到下午4点45分,还有一次是从晚上9点20分到凌晨1点45分.审讯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关于斯大林的死,我们不知道的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没人准确地知道他是如何死的.报纸上报道他死于脑溢血,而大约就在同一个时候,据说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跑进垂死的老人的房间大声叫嚷:"他们杀了我的父亲!这些杂种啊!"关于他的死亡的种种描述都是极其地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15.
北大荒之夜     
冯建福 《传媒》2002,(6):42
山东作家毕四海几次慷慨激昂地说那夜空,而每次都感染得我心潮澎湃。因为那天夜里,在那个地方,我也看到了那夜空,只是没想到被他抢了话题。 那是中国作家采风团参加前哨农场的广场文化活动。与前两次一样,仍由团长张炯和谢真子大姐带头,不过这次是在老英雄李国富的陪同下,我们几个又你拉我扯地进了秧歌圈子。“咚嚓、咚嚓、咚咚嚓”,说实在的,除谢真子大姐一招一式地扭得像样外,连同张炯团长  相似文献   

16.
平时我住在中华书局的办公室里。每天清晨起床后,几乎都能看到一位老年人,他的个子不高,身体却很灵便;右手拎着黑皮包,左手还用力摆动着,迈着细碎的步子,沿着墙边走过来。“啊,是周先生来上班了。”我迎着周振甫先生走去,总是惭愧地自责:“我起得太晚了。”周先生总是慈祥地笑笑,然后匆匆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我看看表,距离上班时间常常还有半个多小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近年来,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请他每周只来一次。于是,每逢星期二清晨七点多钟,老人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楼道上。  相似文献   

17.
繁星兄要出版他的第四本诗集了。这也是他第四次嘱我作序。 我捧起他用心铸出的这块厚重的“成熟的界碑”,眼前倏地幻化出这样的图像:一位毕生跋山涉水走四方的新闻工作者,在他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他没有“退”到居功自傲沾沾自喜的花丛中,也没有“退”到无所事事打发黄昏的泥淖里,他“退”进了一方新的天地、一个新的梦境之中——这方天地就是诗的天地,这个梦境就是成为诗人的梦境。这方天地果然天高地阔,这个梦境着实五彩斑斓。应该说他是成功的,10年之间,他竟然写出了1000多首色彩各异的诗,出版了4本分量不同的诗集。…  相似文献   

18.
收到书籍装帧设计家曹辛之的诗集《最初的蜜》(《抗约赫诗稿》),是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这是由诗人自己设计的书。好久见不到如此精美的书册了,拿在手里,象翻阅自己的集子一样地爱不释手。读序,读后记,读诗,看装帧,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全部献给了这本富有魅力的书。我知道连这本诗集的版式和装帧设计在内,都是辛之同志心血的奉献。他是有意破一破当前出版物一成不变的陈腐程式,是在进行一种创造、革新和试验。一句话,他好象在大声疾呼,让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一次在网上和朋友聊天。我说,比起DV来,我更喜欢照相机。他问我,难道喜欢把瞬间的记忆凝固起来?我愣了半天。喜欢影片和照片,仅仅是一个习惯,而不是什么凝固不凝固的问题。 另一次,一个小孩子问我见没见过安妮宝贝,我说见过。他立刻对我崇拜得要死。我说,安妮宝贝只是个写文章的人而已。然后,他说我根本不懂得文学。  相似文献   

20.
诗集无人问津,诗人有了作品找不到出路,两年前就有人写信给《文艺报》,请求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过问诗集特别是青年诗人诗集的出版。其实,何止青年诗人受到冷遇。有一位颇有成就,但目前并不行时的老作家,要出版一个集子,找我替他找个地方。谁知道从北京、天津到广州,都没有一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