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邢昊天  郝帅 《中华武术》2018,(12):42-44
代表辽宁参加全国少年赛的运动员或将为参加未来两届或者三届全运会比赛的后备力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优势所在和存在问题,为继续强化优势项目和寻求弱势项目的突破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跳跃项目后备人才严重匮乏;投掷、中长跑项目人才储备具有一定优势;男女短跨项目成绩均有进步,女子短跨项目有较大突破;原有优势项目的最好成绩和名次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二线教练员偏少,部分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配比偏低;2 )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选拔范围主要以上海市为主,部分项目已经开始进行跨区域选材,选材中主观性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大,选材的客观标准缺乏;3)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经费以体育系统的拨款为主,部分球类项目有企业赞助;4 )缺少优秀后备人才,训练经费不足,训练场地得不到保障成为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赛次数少,比赛经费不足,竞赛项目设置不合理成为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蒋丞稷  马吉光 《体育科研》2010,31(6):97-100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上海市游泳项目二、三线教练员、运动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游泳项目二、三线教练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并具有较丰富的带教经验,但使用生理生化指标对训练监控还不够;大多数运动员来自上海本地,他们的训练时间符合青少年训练大纲的要求,训练任务以培养、输送为主,符合二、三线训练的目标;现有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第九、十届全运会田径奖牌格局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新发 《体育学刊》2006,13(5):102-104
通过比较第九、十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的成绩和奖牌格局分布,总结出了中国田径优势项目的地区(山东省的长跑4、00 m栏,江苏省的短跑、竞走;山西省的中跑,广东省的400 m4、×400 m接力,上海市的跨栏等),指出了田径竞赛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应加大对田径基地的投入,着重发展优势项目;阐明了优势项目要构建实力超凡的人才群,积极挖掘和培养后备力量,把优势项目所在的地区作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强调要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把比赛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陈晨  高捷 《游泳》2021,(1):82-89
竞技游泳是当前京津冀地区体育联合发展研究中的重点,京津冀三地在2018年分别举办了当地最高级别省、市级运动会游泳比赛,具有代表性及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竞赛规程和比赛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竞技游泳赛制及后备人才成绩的实力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总结三个地区不同的培养经验,促进京津冀地区竟技游泳共同进步,提高整体水平。京津冀游泳比赛赛制:运动员资格除要求当地学籍外,河北省参赛必须攒够分站赛的积分且参加文化课考试,增加了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及文化修养。天津市的参赛运动员由各单位选派,实行一次性决赛。参赛年龄组设置都包含了运动员最佳的选材阶段,天津市还包含了年龄较大的运动员,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和参与度。河北省还包含了10岁以下的运动员,为后备人才储备做选拔。成绩现状:河北省运动员平均成绩最好且在中短距离项目上表现出良好的最佳成绩倾向,北京市最佳成绩数量最多,且多集中在短距离项目上。天津市的成绩跟其他两地存在较大差距。京津冀地区游泳事业应推进合作、加强交流,鼓励青少年运动员多参加京津冀地区交流比赛,积累比赛经验;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竞赛体系,增创京津冀联合游泳比赛。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市场交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市场学、社会学等理论,从实地调查着手对上海市竞技排球部分二线、三线运动员的交流现状,交流动机、择业意向及后备人才参与市场交流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上海市竞技排球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在政府宏观调控前提下,排球后备人才从半市场交流逐步向市场交流 过渡、最终实现人才流动和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目标模式,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竞技排球或其它体育项目后备人才的交流提供相关参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上海游泳项目后备队伍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全市12所游泳学校运动员、教练员及训练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低年级运动员训练时间偏多、运动量偏大;高年级运动员训练普遍不足地;二、三线全面技术、耐力等基础训练抓得不够;竞赛制度有缺陷,训练与文化学习的有矛盾、人才流失等现象,影响了上海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笔者对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女子冰壶队曾经夺得温哥华冬奥会铜牌,男子冰壶队获得索契冬奥会第4名的优异成绩,但在近2年的世界大赛中比赛成绩不尽人意,对我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拉响了警钟。冰壶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冰壶项目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冰壶运动员训练的管理体制,冰壶后备人才的科学选材,冰壶后备人才竞技训练效率与质量的评价,冰壶竞技后备人才文化素质的培养4个维度对黑龙江省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度剖析;缺乏有效的专业管理部门,训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定期的评价反馈方法,教练员的科学执教能力亟待提高等是黑龙江省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成立省市冰壶训练管理中心,建立完整的冰壶后备人才梯队选材体系,加强冰壶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提高运动员的教育水平与综合素质等促进黑龙江省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花样滑冰是我国参加冬奥会的优势项目,随着老运动员的退役,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的矛盾凸显.现役国家花样滑冰队一线的运动员70%是黑龙江省培养的运动员,黑龙江省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花样滑冰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花样滑冰项目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储备在减少,2014年度黑龙江省全国花样滑冰项目注册运动员比2013年度减少了8.9%;黑龙江省花样滑冰13岁以下运动员后备梯队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提示低龄儿童花样滑冰运动员有减少的发展趋势;教练员队伍具有年龄小、执教时间短、职称低的特点,教练员队伍出现年龄断档;运动员平均每天冰上训练时间过短,参加比赛机会少等.建议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应与大众体育、体育经济相结合,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加强俱乐部的多区域建设;花样滑冰运动项目发展和基础训练阶段必须与学校相结合,保证后备人才资源库输出充足和运动选材的质量;增加业余体校的经费投入,加强教练员的学习与交流,促进黑龙江省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是发现、选拔与培养我省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要赛事。通过对比赛及专项素质和专项成绩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认为身体素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人数较少;专项素质训练总体水平一般;专项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有一批身体形态较好的新人;比赛内容安排欠合理,缺少对少年儿童专项技术的评定环节。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6省市作为我国的传统竞技体育强省,他们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几年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表现。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6省市的一、二、三线的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教练员状况、项目布局、培养途径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其他省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上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引进?还是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佳 《体育科研》2012,33(4):1-4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曾为中国的竞技体育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但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面临着危机,上海不得不为实现全运会目标而大量引进外省市运动员,这一举措虽然缓解了上海后备人才匮乏的矛盾,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上海原有的输送系统受到阻塞,上海业余训练经费支出和业余训练人数减少,引进运动员退役后如何在上海生存等等。上海要兼顾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上海本身的经验,改变固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思路,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3.
广东等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广东、辽宁、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六省市是我国的传统竞技体育强省,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今后几年整体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表现。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六省市的二线、三线的体育后备人才数量、质量、项目布局、培养途径和社会学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上海全球体育城市排名位次持续下降,这与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的愿景存在偏差。体育赛事作为体育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际机构对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量化评估的基本看法。目前学者们没有给出“赛事之都”的确切定义,对体育赛事之都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不够。在城市发展中,体育赛事往往被当作一个孤立的要素存在,缺乏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将赛事之都建设纳入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之中,对“赛事之都”定位进行分析。调查发现:上海在建设世界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广度与深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赛事亲民化不足,由赛事推动的城市设施规划的大众利用转化率较低,缺乏国际话语权等问题。提出:上海在建设世界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过程中应进一步丰富赛事种类与级别,加快引进或成立体育赛事发展的专业性机构,提升依托赛事建设的体育设施社会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海市体教结合经过20年的发展,其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运动项目布局、梯队结构趋于合理,教练员业务水平明显提高,经费紧张局面得到一定缓解,人才培养初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路径依赖”的强势惯性、体教两家工作着力点不尽相同、专业体校吸引力不断下降、人口基数低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等问题。在后奥运时代,运动员文化教育应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要融入“科教兴市”主战略,全社会动员全方位结合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与机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市二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与运动机能的关系,以期为今后运动员选材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对上海市短跑、自行车、击剑3项目的117名二线运动员(男60名,女57名)进行身体成分、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测试.结果发现:3项目男女运动员体重、肌肉、蛋白质与无氧能力指标基本都存在中度或高度的相关关系,男女运动员肌肉、蛋白质总量,体重与血乳酸都呈低度相关关系;肌肉、蛋白质、体重与绝对摄氧量都有高度的相关关系,而与相对摄氧量都只存在低度或负相关关系;3项目体脂与无氧能力有关指标和有氧能力相关低且呈负相关趋势.说明各种身体成分与身体机能有密切关系,但由于不同项目特点不一样,因此其相关关系也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侯爽 《体育科研》2019,(3):30-37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专项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使得竞技体育人才逐渐从运动员这一单一角色向“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转变。研究以角色认同为切入口,探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角色的转变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学员作为“学生-运动员”样本,选取国家乒乓球青年队及部分省市队队员作为职业运动员样本,使用结构化心理测量工具,对比两类受访者在运动与学业上的角色认同、心理倦怠与动机变量的差异。得出: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认同“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他们在学业任务中的卷入程度更高;双重角色使运动员在运动任务与学业任务上的主观价值感存在差异,表现出双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但对个体的整体人生规划并不冲突;双重角色之间的转化,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8.
缪佳 《体育科研》2013,(6):1-3-7
上海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竞技体育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金牌的过度追求、新型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后备人才问题逐步成为制约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好两大矛盾——“竞技体育职业化与金牌的矛盾”以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矛盾”成为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难点.上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竞技体育必须建立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只有大众喜欢的项目,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职业化;竞技体育的源泉是青少年体育,需花大力气去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竞技体育不能忽略大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不应无谓追求城市形象、不要盲目追赶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对辽宁省12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现状进行调查,旨在进一步优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项目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建队目标、人才竞争、建队条件、招生政策是影响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的重要因素。作者从明确目标定位、调控规模、统一布局、打造精品项目及创新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共五个环节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立法、体育执法、体育法律监督、体育仲裁与司法等几个方面对北京、上海等22个省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加强体育执法行政队伍建设,强化体育行政执法;完善体育法律监督体系;加强体育普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