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网络传播“反连接”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现象的浮现,本文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考察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使用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与自制社交媒体分享回避量表,对659份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正性评价恐惧与负性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回避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负性评价恐惧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的强弱关系对正性评价恐惧之于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相比弱关系社会网络而言,强关系社会网络中正性评价恐惧对分享回避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2.
广告中的恐惧诉求是一种改变态度和行为的方法,它利用人们的害怕心理,对受众施加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广告传播效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影响恐惧诉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信息内容本身两个方面,因此恐惧诉求的内容一定要有效果,并且在此前提下掌握好恐惧强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被受众接受并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①恐惧诉求广告中的“恐惧”不等于“恐怖”,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恐惧是指害怕、惧怕所引起的心理上的感受,恐怖则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从程度上讲,恐怖强于恐惧。我国广告法第七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因此广告中的恐惧诉求是依照遵守客观事实、不得随意夸张制造恐慌为前提的,是完全合理化、科学化的诉求方式。  相似文献   

3.
樊昌志  何纯  王洁群 《新闻界》2005,(5):89-90,86
一 “恐惧诉求”是一种传播技巧.它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贾尼斯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实验,表明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进行“恐惧诉求”的过程中,(1)被诉求对象的心理因素对效果会有怎样的影响呢?(2)控制实验的控制方式对效果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贾尼斯等人并没有给出结论.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开放式控制实验”。  相似文献   

4.
党芳莉 《新闻界》2006,(1):45-47
一、问题的提出2004年11月,耐克公司在中国投播名为“恐惧斗室”的篮球鞋广告,因广告情节中冒犯中国的象征——“龙”而涉嫌“亵渎中国风俗习惯”,遭到中国网民的沸然声讨,也引起了海外的抗议。12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立即停止播放“恐惧斗室”广告片的通知》,各级电视  相似文献   

5.
雾霾恐惧的蔓延,何时是个尽头? 面对雾寝时,现今我们能做的只有“围剿”口罩和空气净化器了。  相似文献   

6.
健康传播运动中的健康风险信息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利群 《现代传播》2005,3(3):117-118
健康传播运动通常是针对大批个体的,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实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播行为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强调用相关理论来指导健康传播运动的发展。人们在作一些决定时,通常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非逻辑为基础,因此,研究情感性信息和说服性信息是如何起作用的,很具现实意义②。大部分健康风险信息是利用“恐惧诉求”(fearappeal)来达到目的的,即用唤起恐惧的劝服信息以使人们服从。“恐惧诉求”就是通常所说的“吓唬人的策略”,是在健康传播运动中最为广泛应用的说服性信息。下面就是健康风险信息及恐惧诉求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1.“习…  相似文献   

7.
传媒书架     
“创新与你在研发中砸了多少钱并没有关系”、“谨小慎微的想法是无法让人热血沸腾的”、“不要恐惧未知,去拥抱改变”、“简单,简单,再简单”……  相似文献   

8.
燕帅 《新闻世界》2005,(1):16-19
从立邦漆“盘龙滑落”到耐克的“恐惧斗室”,从“新兴医院广告风波”到“屈原喝酒不跳江”,广告界里接连出现的不良现象多次成为舆论的焦点,本归纳了2004年广告界“乱象”并对此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9.
作者要用一个“爱”来诠释自由和正义,用最强烈的反差来突出人类对爱的无比渴望。勇敢的人要拨开心灵的屏障,找到所有愤怒、恐惧、无奈背后支撑人活下去的力量。所以,“徵”一切于爱中,是一种忧伤的浪漫。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爆发和蔓延,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这种鲜明的对比残酷地挑战着美国人的心理底线,“放水养鱼”已多年的“含辛茹苦”,终于等来今日的“磨刀霍霍”,“贪婪与恐惧”再一次在高度文明的以专利为代表的经济社会中生动地展现着人类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1.
“9·11”之后的美国,安全战胜了民主,恐惧战胜了自由,“公民间谍”是其“反恐过敏症”的深刻体现。但专家认为,美国的社会制度和美国人的心理惯性,决定了这一计划不会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12.
病毒有灵?     
历史上,千千万万人无助地面对自然灾难时,就曾把这些自然灾难看作是有灵的——把什么东西看作有灵,就是“放大”了这种东西,同时“放大”了人类恐惧。  相似文献   

13.
突发灾难具有“事件突如其来”“生命财产损失大”“悲观恐惧情绪易扩散”“发展趋势难以预测”“信息传播动态分散”等特点。正由于以上特点,突发灾难报道难度往往远远大于日常报道,也最能体现媒体的素质。笔者试图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云南记者站的实践为例,论述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做好“灾情报道员”“信息交通员”“心理辅导员”“现场救灾员”等角色,凸显媒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的卡夫卡,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征服了世界,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最后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符号。“仝世界都把‘卜夫卡’用作‘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其实何止是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群体的新冠疫苗科普工作。目前,对信息搜寻行为中情感因素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对恐惧的作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正向影响恐惧;恐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新冠疫苗在线科普信息搜寻意愿;面对新冠疫苗负面信息,女性恐惧感高于男性,年龄与恐惧和搜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女性、人文社科类学生具有更强的搜寻意愿。因此,基于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新冠疫苗科普信息传播应以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关切、缓解公众恐惧为首要目标,切断“信息疫情”的蔓延;第二,可适当采用恐惧诉求,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第三,要提升男性搜寻意愿,针对男性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科普,也要缓解女性恐惧感。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群体的新冠疫苗科普工作。目前,对信息搜寻行为中情感因素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对恐惧的作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正向影响恐惧;恐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新冠疫苗在线科普信息搜寻意愿;面对新冠疫苗负面信息,女性恐惧感高于男性,年龄与恐惧和搜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女性、人文社科类学生具有更强的搜寻意愿。因此,基于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新冠疫苗科普信息传播应以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关切、缓解公众恐惧为首要目标,切断“信息疫情”的蔓延;第二,可适当采用恐惧诉求,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第三,要提升男性搜寻意愿,针对男性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科普,也要缓解女性恐惧感。  相似文献   

17.
后冷战时代的俄乌冲突在话语博弈上体现了以下几点媒介化特征:一是博弈主体分化为“合纵”与“连横”两个话语群,并形成道德对峙;二是技术改写了博弈场景,作为物质的身体借助社交媒体构成“身体-网络视频”型外交共同体;三是在博弈叙事上,以共情传播唤起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厌恶,以“恐惧”与“希望”双重诉求的方式对战争前景进行预设,倒逼公众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8.
不完全是选择恐惧给生活带来了问题,更像是生活先有了问题,才有了选择恐惧 “选择恐惧”是近来非常流行的一张标签。有不少人以患者自居。只要涉及做选择,他们就头疼不已。找工作或是择偶这样的大事就不用说了,哪怕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小事,譬如买哪件衣服或是晚上吃什么饭,以及从电子书中选一本来读,都会磨磨蹭蹭地犹豫半天,然后再后悔怎么没选另一个。  相似文献   

19.
政治哲学作为一门规范性知识,常常向人们介绍各种应然原则,勾勒各种美好的政治秩序。对读者来说,政治哲学似乎更喜欢报道“好消息”,而不愿意把笔墨花在那些被视为阴暗、消极乃至丑恶的东西上。充斥着血腥和强迫、伴随着恐惧与死亡的“政治暴力”无疑就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蔡雅雯 《传媒》2019,(17):69-70
当前,环境问题逐步升级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在绿色广告肩负宣教重任的背景下,情感元素的嵌入成为绿色广告传播的新路径。本文以情感传播研究为视角,分析了绿色广告中的“愉悦”“温暖”“惊奇”“内疚”“恐惧”这五类情感传播类型,结合绿色广告情感传播的过程探讨了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策略,以期提升绿色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