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红色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文艺现象,它记载着百年来几代人的奉献和牺牲,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国家信仰。不管时代怎么更替,这种坚韧不拔的红色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一代代人,同时中华儿女也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存于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之中。文章以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为背景,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建党百年来在党的文艺思想关照下,红色经典舞蹈作品的文艺表达,阐述了其蕴藏的含义与精神。  相似文献   

2.
甘肃作家张新元的散文集《河西烟云》是一部关于河西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作者面对当下人们面临的精神问题,感应历史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精神力量,从时代和历史的联系中找寻现代人在物质世界中迷失的精神信仰,给物质富足、精神贫乏、充满焦虑和不安的现代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甘肃作家张新元的散文集《河西烟云》是一部关于河西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作者面对当下人们面临的精神问题,感应历史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精神力量,从时代和历史的联系中找寻现代人在物质世界中迷失的精神信仰,给物质富足、精神贫乏、充满焦虑和不安的现代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前,能否重建以及如何重建中国的传统信仰,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其实,中国传统信仰的重建问题从本质来看是一个“伪问题”,我们不能恢复或重建我们的传统信仰,因为那种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信仰形式,这种新信仰固然离不开传统信仰的土壤,但它要从精神和形式上都实现“突变”,它要符合时代的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同时也要具有超越性、精神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5.
原乡认同指的是作家对自我精神和生命来源的寻找和构建。随着时代的变迁,朱天心作品中的原乡认同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三三集团”时期对“大中国”信仰的认同,到走出象牙塔后为失落的眷村群体书写历史记忆,直至呈现“漫游者”四处寻觅并无所依归的悲情。朱天心作品中的原乡追寻经历了从认同到不认同的流变,展示了作家重塑自我、构建精神家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科玄”论战中,吴稚晖把“科学”应用于人生,试图确立一种与科学信仰相适应的人生信仰。在他看来,人仅作为自然界一部分而存在,人生观的内容无非是人的自然属性,而科学、理性的平等伦理则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成为完善这种人生观的价值选择。这种人生观显然带有五四时代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启蒙色彩,对传统的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它没有历史和社会的规定内容,这也暴露了其人生观的粗鄙性、庸俗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懦弱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当今的使用率却极高。它的便利、经济、多样的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时尚生活的需求。其发展变化之神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有人把“短信现象”誉为“短信风暴”,也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拇指时代”。从种种表象上来看,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现象开始形成,短信已成为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张春英 《现代语文》2006,(11):46-47
《台北人》系列是白先勇在美国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态完成的,因为他在回答别人的询问时亲口说:“我想《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置身于异域的他远离了熟悉而亲切的故国家园,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异质化氛围里,经受着两种化的冲击和碰撞,自身面临着身份认同和化认同的危机。身处熟悉的环境时浑然不觉,一旦远离了这一切时,他才深知他其实是在远离一种化,远离一段历史及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在写作时他是非常清醒的,因为在《台北人》的扉页上题着“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他是在追悼一个时代,因为一段历史即将逝去,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时光的脚步太匆匆,当他遥想当年,想要伸手抓住点什么时,却发现一切都像手中的沙,终将逝去,这是不可挽回的消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只能用字为我们记录或说复制一段历史、一些人事沧桑,其实也是为他自己保留一份关于民国和父辈的记忆。在他笔下的今昔对比中,在时空流转中,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又鲜活起来了。他这种写作“‘是一种灵魂的活动’,是意味着自己的灵魂回到了故乡,也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寻找。他们自感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当今生存的地方,但他们也已不是故乡的人。”白先勇也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他的历史叙事后面,实际上是他在进行化还乡与精神还乡。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的绵延中,伟大的经典人物及其作品为精神文化确立了价值坐标。但每逢遭际精神无根的文化危机时代,总会出现“去经典化”与“伪经典化”共生的现象。不过,每个人实际上都生活于伟大的经典之中,他们(或它们)就如同人们所呼吸的空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理应本着对历史的敬畏,以一种“透视主义”的态度拥抱涵蕴历史公意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粤北山区排瑶的社会形态,解放前基本处于农村公社后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其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仍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特别是他们的精神信仰仍然保留着浓厚的“神灵意识”。这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承传下来的“神灵意识”,  相似文献   

11.
成熟的历史教育,以完善人格为最高目标。因为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它对学生的作用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方面。所以古人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相似文献   

12.
所谓稻作“那”文化指的是,古骆越族群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把野生稻驯化为水田“那”栽培稻,经过历史繁衍逐步形成了一种据稻田“那”而作,依稻田“那”而居,靠稻米而活,因稻收而乐,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信仰观念的原始记忆的农耕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王飞  张玉娟 《考试周刊》2012,(94):123-124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树立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但现实的教学中人们往往视历史课为“副课”,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开设历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轻视历史课,而且历史离学生生活久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记忆一些史实是不可缺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想把历史教好是很不容易的。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一门课程。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  相似文献   

14.
人要不要精神生活,怎样看待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本文认为,放弃精神生活和把精神生活强调得到了虚幻的地步都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物质生活,甚至将“经济效益”、“现实服务”作为衡量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唯一标准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提倡爱国主义关键在于确立一种信念,树立一种信仰,这些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精神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电视连续剧《大工匠》是如何恢复历史的记忆以及在恢复中重新建构历史的问题,认为这种“恢复”与“重新”的力度取决于对当下时代的人物命运的洞察。在一个“非正常环境”中的“正常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存在着多少种可能?传统的“信义观”以及“爱”的维系到底是怎样在演变中潜行着,演绎出一部既可能这样、又可能那样的历史大剧,我们又当在这种演绎中如何重新认识自身,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放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裁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既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内隐记忆是相对于传统的外显记忆而言的,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够回忆其事情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研究起源于对健忘症患者的实验观察.早在六十年代研究者们(E.K.Warrington & L.Weiskrantz)发现,当健忘症患者不能再认.或回忆近期学过的项目时,他们却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心理学家科非(Coffer)把这种现象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随后在对正常人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发现:启动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回忆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是一个“相对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类的信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寻求和重塑信仰精神,成为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一种健康而有生命力的信仰必须建立在对信仰的真实理解的基础上,首先就要超越对信仰的流俗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信仰等同于宗教”的流俗理解之批判、“信仰就是迷信”的观念之破解、“信仰可有可无”的观点之追问,来澄清信仰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9.
随2004年6月的来临和过去,2004年高考试题揭开自己的面纱,带着几许憧憬和遗憾过去了。反观近年尤其是200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给我们如下的感受。(1)作文随时代,笔墨随社会高考作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年年都跳动着时代的音符,间接地反映时代生活。1999年反映前沿科学动态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对此前作文教学“新八股”的一种纠正;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对社会倡导突破思维定势、提倡创新精神的一次应和;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是对社会信仰缺失、道德回归的呼唤;2003年的“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是…  相似文献   

20.
太阳生日及其信仰习俗一直流传于东南沿海一带 ,研究者或对此不明所以 ,或以其为天地会所创 ,实不知其隐含着当地明遗民对灭亡的明王朝的怀念 ,通过民俗的形式寄托着他们对鼎革的历史记忆。对这个文化隐喻 ,从“地方性话语”和“历史记忆”的理路出发 ,进行破解 ,或可得其深意 ,同时也可反映出从社会史的视角重新观察重大政治事件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