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杨振宁这个名字是同宇称不守恒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正是这个理论的创立,使杨振宁成了诺贝尔奖的获奖人之一。其实,杨振宁的最高成就和他对科学最杰出的贡献,是早在他同李政道一起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之前,于1954年和罗伯恃·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  相似文献   

2.
物竞天存争朝夕——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  相似文献   

3.
适奉杨振宁教授七十华诞之际,愿借《复旦教育》一页,探索其治学方法论思想,並谨此以志祝愿。作为一名大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他于1954年与米尔斯一起创立非交换规范场论,许多人认为这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理论物理学上的最大成就;他和李政道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炎黄子孙中最早  相似文献   

4.
刘权 《物理教师》2011,32(5):50-51
用《杨振宁传》中的一段话来形容杨振宁: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杨振宁教授在物理学理论研究中有两大重要的贡献:(1)创立了规范场理论(即杨一米尔斯理论),(2)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杨教授的学术光环非常耀眼,他之所以如此成功,聂华桐教授认为这跟他的性格密切相关,聂华桐教授将杨振宁的性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常实在;(2)兴趣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5.
杨振宁教授是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毕生从事于理论物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杨一米尔斯规范场、杨一巴克斯特方程成了物理学的经典,因断言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物理学的贡献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6.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李政道教授合作在1956年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项发现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从发现到获奖时间最短的一次.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方面建树颇多,宇称不守恒理论只是其中之一,他的另一项杰作是杨一米尔斯场理论.对于这一理论业外人士可能知道不多,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科学家 ,他和李政道教授合作在 1956年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次年这项发现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从发现到获奖时间最短的一次 .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方面建树颇多 ,宇称不守恒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他的另一项杰作是杨 -米尔斯场理论 .对于这一理论业外人士可能知道不多 ,其实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一点也不亚于他和李政道教授发现的宇称不守恒 ,因此美国政府在 1994年授予杨振宁教授鲍尔奖 ,这是全美奖金最高的一项科学奖 ,除了 2 5万美元的奖金外 ,还有一枚 2 .5尺高的金质…  相似文献   

8.
姚华鑫 《中学物理》2023,(17):63-65
杨振宁是上个世纪世界杰出的物理学家,其在理论物理和统计物理的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能和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提并论.其中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是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该理论被物理学界誉为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物理理论.从他的童年成长以及后来的求学研究经历,可以发现他很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包括童年时期的父母善于教导、学生时期老师指导、美国求学的机遇、对物理美感的不懈追求以及心系家国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获诺贝尔物理奖,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的成功,是中西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他自小生活在中国,其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泰勒和费米,以后长期在美国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后,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访问,并常常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谈论他对中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美籍华人杨振宁的名字都是很响亮的。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都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在读中学时,他就对父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的研究领域,为现代规…  相似文献   

11.
马德 《八小时以外》2013,(8):118-118
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然而,有意思的是,杨振宁教授也当起了临时主持人。范曾问他的问题,自己没说几句就全丢给了莫言。那一台节目,好像莫言被问  相似文献   

12.
正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  相似文献   

13.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美归来之后,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府。生长在教授之家的杨振宁,从小就知道“诺贝尔奖”这个概念。因此,早慧的小振宁还在读中学时,就曾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  相似文献   

14.
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
  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  相似文献   

15.
2000年3月4日,一代物理学宗师吴大猷逝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的学生,然而吴大猷从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曾有记者问吴先生:“杨振宁是你的学生,你是否给他一个良好的训练?”吴先生笑答:“他主要得益于西南联大。那时,西南联合大学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师资,他自然能接受比较好的训练。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资极高的学生。”他还特别提到一位教过杨振宁、早在1962年去世的马仕俊老师,连这样一位名气并不大且谢世已久的同事也不忘记。  相似文献   

16.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读过一代物理大师杨振宁传记的读者,除了敬佩他的学术成就外,必然对于杨先生秉持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更是赞赏不已。尤其杨振宁的父亲曾亲训他与其妻抗日名将  相似文献   

17.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杰出的社会学家。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米尔斯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想象力"方法论的运用、社会分层和社会权力结构的解析以及他激进政治思想对新左派和第三世界国家独立革命的影响。作为贯穿米尔斯思想的暗线,"知识分子"话题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线索,而且为后来一些社会学家研究"知识分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学界对米尔斯有关"知识分子"方面思想的研究已有凸显,但系统深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9.
郝洪 《基础教育论坛》2012,(Z1):107-107
<正>功利性教育无法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也因此无法得到培养持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结果。——题记前天下午,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国内"训导式"教育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直言其束缚了年轻人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手脚,让他们在做学问的路上不能走得更远。杨振宁说这番话是有背景的。他说,无论是在美国任教,还是回到中国授课,他发现国内学生对待学问都  相似文献   

20.
小朋友们,相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大名你一定听说过吧?他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杨振宁在读书和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呢?今天,我就给你讲讲杨振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