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兴趣的影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兴趣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不改变兴趣的实验组实验后心理状况呈非常显著变化,中途改变兴趣的呈显著变化,而且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兴趣的缺失会导致心理状况下降;在根据自己兴趣进行锻炼的基础上,不同锻炼类型和性别对心理状况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如果把兴趣作为无关变量,应考虑对这一变量进行合理控制,否则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何颖  季浏 《体育科学》2004,24(5):32-35,52
研究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和个体对自身躯体状况的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锻炼组被试抑郁水平和Body—esteem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针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改善抑郁水平、Body—esteem水平的效果不同;Body-esteem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就上海市高校在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项目进行了调查,找出体育兴趣和锻炼行为一致性对锻炼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所用测量工具心理健康问卷《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测量问卷》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体育锻炼基本情况调查表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体育锻炼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大量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从多方面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我们国家有关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锻炼方法、参加项目、锻炼时间、负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常生  陈及治 《体育科学》2004,24(9):69-7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6.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2,自引:3,他引:89  
采用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 ,对烟台师范学院 2 0 0 1级部分新大学生就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不同锻炼形式对各种心理问题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联系密切 ,对有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 ,其调节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下,如何提高和培养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提高健康水平已成为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促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特征与锻炼感受差异。方法:采用《锻炼感觉量表》测试重庆高校309名大学生。结果:样本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选项和锻炼时间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和专业差异,且不同运动选项和锻炼时间大学生的锻炼感觉差异显著。结论:有必要在课余体育锻炼指导中关注参与者的锻炼特征与锻炼感受。  相似文献   

9.
军事体育锻炼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体育锻炼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随机抽取750名在校一年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家庭背景将其分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城市和农村两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价,比较两大组在军事体育锻炼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结果发现:军训前,独生子女组的心理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组,城市组优于农村组;军训后,独生子女组和非独生子女组的心理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城市组与农村组的差异逐渐缩小.结论:军事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对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的改善作用大于独生子女和城市生源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刘雪凯 《体育科技》2014,(1):123-126
采用问卷调查法,判定浙江省1702名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九种类型中医体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九种中医体质大学生的锻炼项目、锻炼频率、锻炼时数、锻炼强度、锻炼形式、锻炼时间具有不同的表现行为特征。建议:充分认识大学生中医体质的体质特征,深入了解不同中医体质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体育评价等方面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下,如何提高和培养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兴趣、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提高健康水平已成为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促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自卑感量表中的得分将学生分成3组,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卑感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在中等强度的锻炼条件下,经过12周的体育锻炼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被试者的自卑感水平,证实了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同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变量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卑感影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验证这些变量的中介作用,也即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卑感影响的心理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非体育类大学生进行16周的体育干预实验,以集体项目篮球和个人项目乒乓球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创设不同体育锻炼情境。结果:实验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运动项目和锻炼情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不同,集体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个人项目;竞争性锻炼情境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娱乐性锻炼情境。结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彭伟 《体育科技》2013,(6):95-98,106
课余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锻炼场所、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强身健体、调节情绪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与学习任务繁重、缺乏兴趣、缺乏喜爱运动项目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余暇时间安排方式、锻炼项目、锻炼场所、锻炼频度,锻炼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一般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锻炼量、体育锻炼史、一般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锻炼量、体育锻炼史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平身体自尊在身体锻炼量和体育锻炼史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564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6.67%的大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60.64%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经常锻炼的大学生只有22.70%;而在体育锻炼频率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从不锻炼者与经常锻炼者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从不锻炼者、偶尔锻炼者与经常锻炼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另外,大学生体育人口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1.49%,男女大学生体育人口占各自总人数的35.84%和24.29%。(2)不同锻炼方式的男女大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的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分与全国青年组和国内成人,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4)从不锻炼组、偶尔锻炼组和经常锻炼组的总均分依次为0.66、0.62和0.54,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5)非单独锻炼组的总均分略低于单独锻炼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但性别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锻炼情况、锻炼动机、锻炼兴趣、锻炼组织形式和团队构成因子重要性等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坚持性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为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高校体质弱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体育锻炼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体育锻炼项目、不同运动量、不同体育锻炼心理体验与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丰富我国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社会环境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识别了影响体育锻炼坚持的主要心理和行为因素,构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结构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承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影响重要,学校制度因素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具有较大效果,大学生退出体育锻炼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育锻炼意图不强。提出以下建议:大学阶段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致力于使大学生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并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于改善大学生的体育偏好而不是过多的强调影响体育锻炼的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