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湃 《报林求索》2009,(10):30-31
"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两千多年前,在距离白沟镇一千多公里的西汉都城长安,武帝听到了这首百转千回的歌,于是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成了君王身边最知心的李夫人。"倾国倾城"自此便形容一切彻底的美好。白沟镇的商城建设,也使所有来到白沟的人,体验到这种美好。商城繁荣,于是引来佳人无数。  相似文献   

2.
吴伯勇 《大观周刊》2012,(45):290-290
“倾听”作为现代学习和交流的一种必备的手段,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其有二层意思,一是“倾”,大胆的说,让别人清楚明白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听”,认真地听,让自己明白别人的意思。学会倾听.一方面是通过交流,获取知识,达成共识,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集体氛围,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人肉关系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透着一种古人的酸劲儿.如果用于现在.它还有点像气话——对于99.99%的人来说,谁不知道吃肉香呢!可眼下许多地方的肉出了毛病,人与肉的关系面临着变化,“食肉”一脸困惑.面临着两难。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们的新闻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似乎也形成思维定势,而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引发误导。下面本人就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同行们商榷。一、“顾大家不顾小家”与“顾小家也顾大家”只要我们稍作留意便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在我们记者的笔下,大凡好干部好领导都是“顾大家不顾小家”的典范,久之,“顾大家不顾小家”就如一个固定的标签成了衡量一个干部好坏的标尺,并成为一种舆论导向探深地影响着受众。我们且不论受众对这种观点的认同程度,姑且就事论事。应该说,这种导向是片面的。本来,“大家”与“小家”二者没有绝对矛盾之处。“小  相似文献   

5.
2005年8月.省档案馆在浙江展览馆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展览期间。收到一位名叫顾芰英的老人的来信.向我们表达了捐赠其兄顾建平相关档案资料的愿望。信中写到“我在浙江展览馆参观‘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看了大量史实展,教育至深……联想我兄顾建平在新闻战线上奋斗一生.他爱国敬业,  相似文献   

6.
东南大学,一座百年老校,拥有着与金陵一样的气质与神韵。一个世纪以来,东南大学几经变迁与分分合合,如今已是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而这发展变迁的全过程,东南大学图书馆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我们在采访东南大学图书馆顾建新馆长时,便是从引发我们强烈好奇心的东南大学校史切人图书馆建设正题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王雄与南台     
南台 《编辑之友》1997,(6):63-63
王雄与南台,是二而一.一而二。“二而一”,是从“人”的角度讲,王雄与南台是一个人。王雄是学名,南台是笔名。“一而二”,是从“职业”的角度讲,王雄当编辑,南台搞创作,一个人干着两种行当。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顾况的生平事迹,今人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述之颇详,嗣后,赵昌平先生又续有补正,撰有《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兼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一期)、《顾况诗集·前言》(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库·顾况诗集)以及《唐才子传校笺·顾况》等文章,后出转精,对于傅《考》有所补充和订正。然而顾况一生活了90多岁,生平经历颇为复杂曲折,加之年代久远,文献散逸,考证诚难以周至。今就顾况任职新亭监一事,略抒管见,于顾况研究拾遗补阙,冀申一割之助。  相似文献   

9.
王琛璐 《大观周刊》2012,(35):25-25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发现美,否则不会得到社会长久的普遍的赞美。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通过学习梁一儒先生的《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我将通过中国人对艺术美的把握,和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审美倾做,做出几点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上海档案》2003,(2):52-52
随着一声“点火”令下,一柱火舌游蛇般蓦然窜出,转瞬之间便化作熊熊烈焰,呼呼生风,一股灼人的热浪腾空而起,测试室内外顿时警铃大作。少倾,只听“噗”的一声轻启,火焰上方的几排水管中突然喷出大团细密的水雾,如同蒸汽一般翻卷着扑向喧嚣的烈焰。5秒、6秒、7秒……随着读秒声,火势渐萎渐蔫,直至明火完全熄火——“27秒”。有人大声报出计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沈涛 《视听纵横》2005,(1):79-79
列宁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谱夫说:“幽默是在欢笑的背后隐藏着对事物的严肃态度。”幽默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去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可以说,具有幽默心理是一个人较为成熟的表现.是理想人格的标志之一。电视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精神的载体,其幽默元素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种人精神的闪现。  相似文献   

12.
娱乐圈中的比赛,是一种要么拥有一切,要么一无所有的比赛。如果你是高居顶部的少数人,你就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财,色,以及影响力,也即权力;如果你不在这些人之列,你就没有太多价值。国外的明星们,他们知道——哪怕只是假装知道——除了自己的那点事,还要关心公共事物,中国的明星们,则因付出了巨大成本,现在一心想的是捞回红利,而无暇他顾。  相似文献   

13.
初读李世琦先生的文评作品,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后来要了他的文集细读.发现他的文思果然别致。格调也不同于流俗。平日里看惯了一种文体样式.渐渐地被它同化.就会不由自主地养成对它的认同意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风气甚至传统。风气和传统都是惰性气体。容易让人懒惰.所以在一种风气或者传统里写作的人.若不小心很容易养成重复自我的习惯.因为重复自我是一种自给自足,不必耗费多少心力.就能长篇大论信口言说。近20年来中国流行气魄宏大、理论精到的文评作品.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向外国文艺家学习的虚心和成绩.并且其中有思想有见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确实不少。但也有些作品常常是长着同一副面孔.一本正经的沉闷.让读者看了犯困。我想.这类文评的作者大概过于重视文章的套路规范.把本无定法的文章写得如依法炮制.浅层次地重复自己.思想作平滑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最高职称     
前不久在北京开作代会.有位外地的作家朋友来我房里聊天。说着说着,忽地变了一种哀怜的腔调,说:“老韩呀,你这个人也真怪,名气还可以,就是没得过什么奖,也没得过政府的什么津贴,待遇上不去,怪可惜的。”  相似文献   

15.
路璐 《传媒观察》2013,(11):26-28
城镇化,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的命运,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十分惊人,从1990年的26.4%上升至2000年的36.2%,并在2011年城镇化率攀高至51.3%。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问题同样突显,现有的规模式扩张常常见物不见人、重量不重质,城乡之间鸿沟进一步扩大。新一届政府多次提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城镇化”。这一新理念是对近几年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城镇化”、“水泥城镇化”的一种纠偏。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人的城镇化就是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趋同。  相似文献   

16.
吴金虎 《大观周刊》2013,(6):329-329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工作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就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43):103-103
我的故乡是属思茅辖内的阿墨江.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思茅也该是我的故乡。有人说.故乡情是一种酒.无论你饮了没有.都会化作思念,并会流淌成长长的溪流……又有人说.人对故乡难以抑止的感情心语.几乎是从少儿春潮泛起时开始.而人对故乡的了解、认识,却是伴随着光阴年轮的旋转.走过了多少黄昏.又走过了多少清晨.当有一天.你如长梦初醒.发现自己的故乡原来是一方世人向往的热土时.便把姗姗来迟的感动.浓缩为一种情怀.蓦然喷写于纸稿.向故乡尽情倾诉……  相似文献   

18.
一 1926年8月,中国出版界一株新苗破土而出,它就是后来成为参天大树的开明书店。开明书店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历经二十几年风风雨雨,有一位倾其心力惨淡经营的掌门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章老板”,他就是浙江绍兴人章锡琛。  相似文献   

19.
郑竑 《记者摇篮》2004,(8):32-32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我国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领域的一切角落.新闻传播事业处于热浪翻腾的时代.它一方面充当着改革号角的角色,一方面又经历着一场艰难而复杂的自身改革.新形势下,要做一名合格的电视传播人就要自觉地使用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繁荣,新闻队伍的逐渐壮大,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作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遗憾的是,在当前新闻界,还存在着一种轻视记者修养的错误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