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新闻宣传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3月3日15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李庄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3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大厅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等领导送了花圈,李长春、刘云山、迟浩田等领导参加了告别仪式。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界老前辈,本刊特发表原人民日报编委、秘书长、副总编辑、华东分社社长保育钧同志撰写的追忆文章,以表达我们刊物全体同仁对李庄同志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2.
1978年的金秋,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里,我背起书包,走进了校园,成了父亲眼中的读书人。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父亲单纯地认为只有“会读书”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我上学了,已经有了知识,就应该会读书。于是,在我刚读完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就开始或借或买地给我找来了或薄或厚的各种书籍,让我在油灯下苦读。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连书上的字还认不全,只能半猜半会、磕磕巴巴地“读”书。至于书的内容,我也只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地塞进脑袋里。实际上,那时候与其说是“读书”,还不如说是“猜书”。尽管如此,但是在父亲的心目中我已经是…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字佩弦,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生于江苏东海,祖籍浙江绍兴,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自称“我是扬nn人”。一九一六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扬州中学),一九二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相似文献   

4.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5.
1998年11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考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期间,多次同师生亲切交谈,言简意深,心系高职教育,令人鼓舞,发人深思。“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李副总理首先被引进该院的校史展览室。室内左入口竖立着一幅字迹秀丽的题词:“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这是李副总理于1997年6月18日特应深职院的要求而写的题词。当学院负责人介绍他的题词时,李副总理笑着说:“根据中央精神,我们以后再也不会题词了,这是最后一次题词啦。”这幅显得弥足珍贵的题词,蕴含着李副总理对高职…  相似文献   

6.
还书     
星期天吃过早饭,妻子见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青春之歌》,就笑我:“都多大岁数了,怎么又想起看《青春之歌》了?”我说:“我不是要看,而是要把这书给人家还回去。”妻子仍笑着说:“这么老的书了,你还给谁?”我把书打开后,指着扉页上:“赠树人同学:愿你早日成为文学家。同学晓林于1965年7月20日”的字对妻子说:“你看看,我就是要把这书还给这个赠给我的人。”我从懂事起就喜欢看书,但因为家里生活艰难,一直到中学时代,从来也没有买过书。1965年3月的一天,正在初中三年级读书的我向同学晓林借了一本《青春之歌》,并答应只看三天就还回去。可是快…  相似文献   

7.
有那么几年,学校领导总是让我中途接任最“差”班的班主任。有一次,刚接过班十多天,一个学生就给我送了一幅挽联,内容是“沉痛悼念雷印迎同志逝世”,“雷印迎同志永垂不朽”。最先发现这幅挽联的是这个班的前任班主任张老师。他气冲冲地说:“我知道是谁写的,要狠狠地惩罚他!”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小平同志的这一题词,现已收集在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本书中。笔者在学习这本书时,又重温了小平同志这一题词,感想甚多。在此,试就“三个面向”与高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春联     
我的父亲是供销合作社的一名普通职工,他幼时读过私塾,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当春节来临,父亲就忙不迭地写春联。父亲很认真,对每一副春联的内容再三斟酌。我家大门上贴的春联,父亲更是用心良苦,以期通过对联教育子女。正月里来拜年的人多,每送客到门口,父亲就会指着春联讲解一番,赞叹声中,他觉得格外开心。几十年来,父亲写的春联一直是我家过年时最美的风景,也是我最温馨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出于吝惜时间,我拿到《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本报告文学集,原只想选择一些篇章读读。但是,当我翻开扉页,读完中央领导同志写的题词和序言,开始读第一篇报告文学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如饥似渴地几乎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读到一本好书,一本有益的书,一本令人振奋的书,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喜悦和使人奋发之情,是难以言状的。这本报告文学集正是产  相似文献   

11.
办出特色 培育英才玉林市玉林镇古定中心小学校长吴伯材1996年6月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赵宗副部长和中国人解放军中将崔毅同志到我校视察,这两位领导分别挥毫写了“玉林腾飞的希望”和“办出特色,培育英才”的题词给我校。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在教改中取得进展,给...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桔三年(公元一零三六年)十二月十九El。眉州眉山县人。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是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但这位泰斗级写诗赋词的人物在一些场合竟也先后四次遭遇“难倒”的尴尬情形。  相似文献   

13.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这是著名作家王蒙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至理名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深刻地指出:“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他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读过无数遍。他一直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座右铭。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无为”、“有生于无”给了作家、企业家无穷的智慧。21世…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什么时间?传统的说法是1925年10月,我对此却有所怀疑。《背影》在开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假定《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往前推“二年余”即推到1923年10月以前。1923年10月到1925年10月,作者与父亲没见一次面吗?从《朱自清先生传略》中知道,朱自清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到1925午8月都在家乡教书,怎么有可能“二年余”和父亲不相见呢?  相似文献   

15.
轮回     
凤凰涅槃,五百年一轮回。 1483年,我生于意大利东部的乌尔比诺城。父亲是一个画家,从小,父亲就让我跟着他学画。21岁时,在佛罗伦萨,我仔细地观摩了艺术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使我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了,继而被震撼!之后,我的新作品有了质的飞跃! 4年后,在梵蒂冈宫的签印室里,我受教皇的聘请绘制了一组四幅巨大的室内壁画。教皇要求的是“神学”、“哲学”、“文艺”和“法律”四幅宗教题材的寓意壁  相似文献   

16.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是一位美国母亲写的书,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5岁的卡洛斯拿着自己刚画的一幅画儿,兴冲冲地跑去让父亲看:“爸爸,我画得漂亮吗?”父亲看后,指着画儿大声训斥儿子:“这画的是什么!天空不能画得这么蓝,花画得太大了,更不像话的是天上还画了个人,人能飞吗?简直是胡来……”一阵“狂风暴雨”把孩子智慧的火花给浇灭了。从此,活泼开朗的小卡洛斯变得越来越内向了。  相似文献   

17.
198 1年 3月 2 7日上午 ,西日本篆刻、书法家友好访华团来湖州访问 ,我应邀即席对客挥毫 ,写了“苕流长”四个字 ,祝愿中日友谊像苕溪、溪那样永恒长存 ,落款时写了“书茅盾句” ,万万想不到就在这一天的早晨 ,茅盾同志与世长辞。一代文学巨匠、文坛巨星陨落 ,顿时举国哀悼。1975年 ,我有幸得到了茅盾同志的《一剪梅》词墨迹 (附图 ) ,上面的“苕流长”就是这阕词的最后一句。茅盾同志不仅是当代文学巨匠 ,而且是造诣极深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秀丽遒劲 ,凝重而富有才气 ,他的字即使不署名 ,读者也能辨认 ,自具风格 ,人们敬称谓“茅体”…  相似文献   

18.
一、杨献珍同志给孟一川同志的信一川同志: 四月十二日《光明日报》第三版胡绳同志写的《致友人书》,希望你看一下。特别是该文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段,讲“历史研究者需要学习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几段文章是指研究历史的人说的。把“历史”换成“文艺”,我觉得这几段话也完全适用于研究文艺的人。胡绳同志说,历史研  相似文献   

19.
1其实,我的经历和故事都写在《假如我是海伦》一书里面,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月份出版的。《课堂内外》高中版约我说说我的“高中生态”,那就说说我最近的生活和一些感受吧。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2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题名20周年。课程教材研究所与北京景山学校决定:特邀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撰稿,今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开辟中国教育的新航道》一书;9月15日,与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三个面向”题词20周年纪念大会;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纪念“三个面向”题词20周年国际论坛;与“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组联合举办“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