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8-13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而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则是提高中国文化英译质量的一种途径,所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已建立完善的翻译美学体系,以其理论中关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观点,进行《唐诗三百首》古诗不同译法的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质量的保证必须基于其自有形式美与非形式美,再辅以译者主观能动性,否则将引起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翻译的模糊美感,翻译的模糊美,是汉英两种文化共同的需要,接受美学应更加注重高译者的语言功底,以保证诗歌翻译中模糊美感的磨蚀。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而诗歌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活动,应更多考虑其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翻译要素及相互关系、诗歌语言的比较与使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转换等诸多方面入手,方可保持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5.
面对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涵双重美学标准在译文中难以共存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探讨翻译即交际的本质,接着进一步发掘出诗歌翻译中的语用含义,从而论证诗歌翻译具有交际行为的本质。诗歌译者在遵守交际中的言语解释性原则与认知语境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取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的诗歌翻译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是一种美学实践,用美学理论分析它,对更好地认识翻译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田园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翡灿的明珠,将这些诗歌成功的翻译成英文是美学实践的一次胜利。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田园诗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它既有文学翻译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章从中西美学传统和诗歌理论传统的比较入手,探讨诗歌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即诗歌翻译要迁就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习惯,这样才算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付智茜 《文教资料》2006,(36):173-175
诗歌,是语言最集中、最精练的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也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是语言的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词汇和句法的独特之处,也就是对常规来说的变异,更是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正是这种对常规的暴力的变异,成了读懂诗歌、欣赏诗歌的"拦路虎",更是诗歌翻译的"克星",甚至造成诗歌某种程度上的"不可译".本文将着手于语义变异和书写变异在诗歌中的运用,并探求这种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1.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引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译者的双重身份和目的语读者审美期待.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分析了孟浩然<春晓>的不同译本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诗歌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学和美学特征,其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诗歌翻译更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难点,英汉诗歌在韵律和意象选择上大不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也尤为关键。过去对诗歌翻译评价标准仅仅是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而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反应纳入研究范畴,不仅给诗歌翻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引导翻译研究时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诗歌英译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是属于特殊的艺术范畴,它与文学创作相类似,但有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艺术内涵和技术方法。通过美学理论研究诗歌翻译,对于如何的理解翻译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入手,对其英译本进行赏析,对如何提高诗歌翻译水准有着积极和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凯  付瑞阳 《考试周刊》2009,(37):30-31
诗歌翻译不是纯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还应将原诗中所包含的审美艺术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从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出发.探讨在诗歌翻译中,译音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原诗中的美学艺术与审美价值,并在译诗中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我国的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美学视角出发,对古诗中的意境美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诗歌翻译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李琛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39-42,38
关联翻译理论对于评价和分析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从对比《春晓》原文本以及译文本传递交际线索的角度来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直接翻译思想在衡量和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方向,翻译美学理论的介入,使得翻译理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翻译的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传统美学与翻译结合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翻译美学研究呈现出多维的研究态势。同时,文章将对该理论的发展前景做探索性推测,并提出今后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应注意的事项,认为研究者应该对翻译美学这一研究热点进行冷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中英诗歌的音韵,以<迢迢牵牛星>的翻译为例,说明以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动态模仿理论作为指导,有助于实现古诗英译中音韵美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张飞鹏 《海外英语》2011,(7):200-201
拜伦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析了其诗歌WhenWeTwoParted四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认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并应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