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9年成立的陕西咨议局是准议会机构,虽然只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它是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尝试,对清末陕西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从陕西咨议局的筹办、成立、议员、议案等要素来分析陕西咨议局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丹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1):111-114
清末新政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其实施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力的变革.在改革的新潮下,新政在陕西也得到了有力的推行.本文以陕西大学堂为例,通过对大学堂设立的原因、学制与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探究清末陕西教育的早期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清末,深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我国实业教育的产生。陕西地处西北边陲,是关学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经世致用"传统,在地方开明官吏的推动下,在救亡图强的客观要求下,陕西开始兴办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近代陕西实业教育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清末,深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我国实业教育的产生。陕西地处西北边陲,是关学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经世致用"传统,在地方开明官吏的推动下,在救亡图强的客观要求下,陕西开始兴办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近代陕西实业教育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晚清天主教在陕西三边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教案教务档》、《清末教案》等清宫档案资料及其他第一手材料,结合西人著作,对圣母圣心会从1874年到1914年间在陕西三边地区的传教活动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展现了圣母圣心会在陕西三边传教的概貌。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高等教育发展亦很快。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落后,但却维持着缓慢发展而又规模较太的高等教育。通过比较分析苏陕两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理论上着重探讨陕西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旨在促进两省高等教育的协作发展,并通过两省高等教育的协作发展带动内地与沿海经济的全面合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学地方化的一个学术派别——关学,其源远流长的“经世”思想和实践特点,在近代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深刻地影响了清末民初陕西精英阶层的政治倾向的变化,使他们走出了一条由恪守传统,参与维新到走向革命的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考察了当今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困难及成因.并由此提出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劝学所为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始建于1906年,1923年被县级教育局替代.其成员之一———劝学员,负有提倡新学、筹集款项之责任.然在清末民初政局动荡的背景下,劝学员的活动时常受到地方旧式学界和政府的阻挠与破坏,这就使得地方新旧学界之间、官绅之间冲突不断,而冲突的产生乃与清末官绅对公共资源的争夺、新旧学界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清末的政治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爱新觉罗·载泽是清末重要权贵,学界迄今对载泽的研究较薄弱,论著数量少,研究内容单调,且对载泽的评价趋同.载泽研究尚有很大空间,应当进一步探索史料并拓宽研究视野.作为清末满洲亲贵集团的核心成员,载泽对清末政局发展影响颇大,深入研究他的所做所想,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清末满洲亲贵集团的认识,对了解清末政情、推进满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两姓家族社会生活为核心,折射出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壮阔画卷。作者在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更以冷峻的历史眼光审视现代中国革命,洞悉出扑朔迷  相似文献   

14.
冯立 《陕西教育》2005,(6):41-41
清末民初,画家、美术教育家冯友石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关中书院。在提倡科学、国学与艺术兼通情况下,他努力学习,优好美术,博得日本教师的器重,特为指导素描、油画、水彩画,尽得西洋画之法理,使他成为陕西最早接受西洋画科学的画家之一。青年时代,先生以赤诚之心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他看到“世途多翻复”,认为要坚持革命,发展革命,关键是办好教育,开启民智。于是他投身教育事业,以培养青年一代为己任,一生坚持不渝,倾毕生精力,成为辛亥革命后陕西最早的美术教育家。“从今不叹夕阳晚,始信人间重晚情。”新中国成立伊始,西北军政大学校长贺龙聘任冯友石去艺术学院执教,院长朱丹函催请他到任,殷殷之情使他无法推却。  相似文献   

15.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自、鹿两姓家族社会生活为核心,折射出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壮阔画卷。作者在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更以冷峻的历史眼光审视现代中国革命,洞悉出扑朔迷离的现象背后的社会变革的底蕴,揭示出革命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陕西孝歌在全国孝歌中的地位特殊,据有关资料考证,陕西应该是孝歌的源头,但是,现存的陕西孝歌却很少保留古孝歌的仪式信息,而另一方面,它的内容却凸显了孝歌宣孝的本义,这使陕西孝歌与其他地方的隐性孝歌相比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彰明的孝歌。  相似文献   

17.
丁戊奇荒席卷了中国北方地区并且波及到了南方部分地区。虽然当时的重灾区主要是河南和山西,但是陕西省的受灾程度也较为严重,人口大量死亡与逃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并且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农工商业发达,是陕西的富庶之地,也是陕西人口的集中居住地,当关中平原出现灾情后,势必会加重陕西的整体灾害程度。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探讨了陕西与山西、河南两省同为重灾区的原因,从而对丁戊奇荒时陕西灾情能有更深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陕西孝歌在全国孝歌中的地位特殊,据有关资料考证,陕西应该是孝歌的源头,但是,现存的陕西孝歌却很少保留古孝歌的仪式信息,而另一方面,它的内容却凸显了孝歌宣孝的本义,这使陕西孝歌与其他地方的隐性孝歌相比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彰明的孝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不同意那种把清末预备立宪视为旨在“消弥革命”的“欺骗性”的“假立宪”的传统观点。本文从清末政局着眼,并通过日俄战争的分析和中西政体比较,尤其深入地分析了清廷立宪派的阶级本质及其同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分歧、争斗,进而深入地阐明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宗旨、目的及其历史的进步性和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20.
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综合展区以十一五期间陕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就和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示和宣传了陕西的办学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